APP下载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

2017-01-07胡小恒王成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1期

胡小恒+王成光

摘 要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人的理想确立的最深层次的人性基础。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应是基于人有理想而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的理想给诱导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理想的过程。引导当代中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理想,则是基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 当代中学生 理想教育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强调要通过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事实告诉我们,多年来我们所进行的理想教育并没有收到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没有意识到个人理想的普遍性。我们单纯地认为,学生本没有什么理想,他们的理想都是教育者灌输的结果,这样,本来作为理想主体的受教育者却与理想本身发生了分离。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应是基于人有理想而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的理想给诱导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理想的过程。引导当代中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理想,则是基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与人的理想确立

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也就是说,人虽然也作为一个物种,却根本超越了物种的界限,也正是人的这种对物种限定的超越才使人成为了人。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肉体的存在也是人存在的现实前提,本能生命的需要也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把人的第一需要看作是人的第一本性的话,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生发出的其他各种超越了物种尺度限定的需要则可以称为人的第二本性。第一本性的满足是人之为人存在的基础,第二本性的满足即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则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人的双重本性表明,“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并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属于人的‘自为的本性”[2]。人的“自为的”本性也即人的自我创生本性既是人打破物种尺度限定打开自由之门的钥匙,又是人生发出超越现实渴望的前提。人的“自为”本性表明,人就是一种超物之物,超自然的自然存在,超生命的生命。“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既有的存在而总是处在追求更高存在的过程当中,这种追求超越现实限制的冲动就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

人的形而上学本性首先体现在人性对物性的超越上,而人的这种本性的形成则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而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表现为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而且还表现为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这样,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和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就不仅具有现实性、有限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了超越性、理想性和无限指向性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理论思维则相应地总是渴求着能够在最深层次意义上去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当人真正能够将自己的这种本性通过理论的形式进行表达时,也就意味着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标志着哲学的产生。“哲学不过是人为获得自我本质,升华自我人性,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那种人对自我本性的意识”[2]。哲学既是人对自身形而上本性的觉解,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哲学的形而上学性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反映,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哲学上的反映一开始便表现为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的本体论诉求上。传统本体论哲学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人在经验世界之外寻求“最高存在”的企图,或者说是人对某种“安身立命之本”的渴望。但这种企图从对世界的绝对真理、终极存在的占有来解释现有世界的一切存在的追求,“除了从对世界本源、最高存在的意向性猜测中为人类提供一些脱离了现实的根据、尺度和标准外,似乎并不能为人类社会的何去何从提供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参考”[3]。不过,本体论哲学作为人超越本性的一种表达却也是不能被完全否定的,因为它毕竟是人基于人的形而上本性而对真、善、美相统一世界的一种渴望。“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在于使世界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把世界变为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4]。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就在于,人总是要为自己设定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不断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为更为理想的现实。

人的自我创生本性决定了人永远处在一种理想与现实相互转化的过程当中,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生成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5]。就此而言,人的“理想性”总是要高于人的“现实性”,人总是形而上地存在着。

二、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与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1.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

当代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主要继承者,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始终强调要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事实表明,这么多年来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并没有收到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造成这种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的原因,既有来自外界的因素,也有我们教育实践活动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局面被打破,各种社会思潮纷起,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增强了当代中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但同时也削弱了部分中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淡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降低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没有意识到个人理想的普遍性,因此,本来作为理想主体的受教育者与理想本身发生了分离。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正是人理想确立的最深层次的人性基础,看不到这一点,势必会导致教育者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外在的知识性理论灌输。理想教育离不开知识性东西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考虑不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不能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的普遍性与社会理想的崇高性有机结合起来,片面地强调外在的知识性理论灌输,必然会降低理想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和有效性,甚至会淡化或偏离了理想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要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自身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而学生最大的实际就是他们本身是有理想的,并非像过去我们认为的学生的理想完全是教育者教育的结果。理想教育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基于人有理想而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的理想给诱导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理想的教育实践过程。

2.当代中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人都有理想,人人都带着理想存活,但人的理想既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正确错误之别。远大的、崇高的理想给人以经久不衰的动力,低级的、错误的追求则如同人的灵感一样可能须臾而出,同样也可能须臾而逝。当代中学生都有成才的渴望,都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树立远大的、崇高的、正确的理想本身也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然而,受到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又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与共同的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育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个人的活动只有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才不会遭到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个人的理想只有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才会有实现的可能。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是紧密相联又互为前提的。一方面,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的实现。只有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国家繁荣昌盛了,个人的需要才能得以满足,个人的发展才会有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否则,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育者就必须引导中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实现融入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中,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并激励他们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中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另一方面,社会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的实现。社会理想的实现正是通过无数个个人的理想追求和理想实现而得以实现的。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并能够自觉地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才能得以实现。当代中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如何,他们的正确的理想能否实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因此,要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育者就必须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的普遍性与社会理想的崇高性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理想力量,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努力奋斗,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理想,必须先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但社会理想若不能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自然算不上是崇高的、远大的理想,也就不能够发挥激励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理想的作用。因此,当代中学生要成才,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得有某种理论能够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方向,而这种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离不开知识性东西的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知识性东西的传授引导当代中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的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6]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就生发不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要引导当代中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要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说服并掌握当代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得能够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能够通过自身理论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不断增强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当代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同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能够发挥稳定社会的现实作用,也要能够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立足于现实,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要能够展望未来,为实现社会理想服务,这也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反映。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人理想确立的最深层次的人性基础,对当代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必须得充分考虑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要能够有意识地将当代中学生个人理想的确立与社会理想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将个人理想的普遍性与社会理想的崇高性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高清海.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3(1).

[3] 胡小恒.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透视其当代意义[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5(4).

[4] 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胡小恒(1988-),男,河南漯河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成光(1964-),男,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