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7-01-07王沂张高华
王沂+张高华
摘 要 21世纪新课改为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提供人本价值理论和方法论视角,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学生对学业负担有主观认知体验和客观担当责任,而学习效能是学业负担产生的内发因素,基此,厘清学业负担主观感受与个体学习效能间内在关联、学业负担客观责任与一般学习效能间内在逻辑,是新课改下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最后,养成以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建构以学生高效能学习为关键的学力发展策略体系、创造以师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体系、构建以自主性为旨归的积极“自我学习”世界来寻找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根本出路。
关键词 新课改 学业负担 学习效能 自主减负
201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其义务教育,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农村学校体育涌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在深入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发展困境进行系统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将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该群体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而且还对保障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职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以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8月对我国武陵山区的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秭归县,以及乌蒙山区的叙永县、古蔺县、雷波县、越西县等8个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调研主要围绕职业重要性的认识度、职业发展的目标计划以及具体途径等方面展开。
在对体育教师职业重要性的认识上,有74.5%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但其中有81.3%的被调查者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或者没有计划对其职业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管理,在这部分群体中有体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不到20%。关于职业发展目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出于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选择“晋升职称职务”、“为将来的人才流动做准备”的被调查者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到18.7%和17.4%。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往往简单地将职业发展和上好体育课等同起来,选择“上课”和“开展听课等必要教研活动”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主要途径的占到调查总数的83.1%,而对于学术交流、撰写论文、阅读书刊、进修访学等当前较为主流的教师职业发展途径则少有人涉及,显示出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视野还不够开阔,存在着较强的封闭性。总体来说,当前我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当前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等职业倦怠特征相比,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仍停留在“生存”层面,其职业特征“淡化”、“边缘化”,甚至“取代化”程度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发展。
二、职业发展困境
调研发现,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较为复杂,涉及到基层教育、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通过悉心梳理,我们认为可从生存困境与发展困境两个视角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进行理解和认识,其中生存困境主要涉及体育教师供需关系失衡和职业认同缺失两个方面,而发展困境则主要涵盖流动机制匮乏和自主发展障碍等两个层面。
1.供需关系失衡
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薄弱环节,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在我国,与城市饱和的体育教师队伍相比,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依然匮乏,远远不能保障正常体育教学的需要。[1]由于城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使得这一群体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规划和管理其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而对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来说则基本无暇顾及其职业发展。实地调查发现,有的体育教师承担着全校几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任务、有的除承担体育教学以外还教授语文、数学等课程,有的还在学校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此类“身兼多职”、“一职多能”现象使得这些体育教师往往疲惫于大强度的教学工作之中,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又使得体育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去考虑和规划其职业发展的问题。[2]也就是说,师资配置的供需关系失衡是影响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先决因素。
2.职业认同缺失
职业认同,简单地说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社会系统对该职业的评价与期待。较之于语数外等主干学科,体育课程往往处于“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师职业的必要性、价值归属等社会认同要素相应地存在着“弱化”、“边缘化”趋势。这一共性特征在物质条件恶劣、社会支持系统匮乏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调研发现,该群体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体育教师个体对其职业的成就感不足以家庭、社会对其职业发展的支持度不够。体育教师职业的“边界不清”是导致其职业成就感缺失的关键因素。这里的“边界不清”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程度不足。学校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体育教师岗位设置随意、体育教师队伍无序调整等现象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无法保障体育教学质量,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一性和特殊性,极大损伤了体育教师的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和城市喧嚣的市政建设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供给不同,贫困山区地处偏远,物质条件恶劣,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这里的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长期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和认知,收入水平低,家庭生活压力大,很难以有限的精力过多地关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3]
3.流动机制匮乏
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对于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来说,如何促进体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流动,构建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流动机制,是消除基层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障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目前,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流动机制尚未建立,调查中仅有几位教师只是进行过乡村学校之间短暂的水平流动,整体流动水平较低,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乡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鉴于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具体系列政策来支持和鼓励乡村体育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扩大行政区域内乡村体育教师间轮换、分流等的横向交流,积极建立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间进修、借调、调动等人员流动程序与细则,这样既有利于区域内体育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改进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又可使乡村体育教师消除其职业发展困境,获得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动力。
4.自主发展障碍
众所周知,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最为可行和便捷的当属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然而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却在此方面存在着明显缺失,主要是自身的教育理念陈旧与教育创新意识匮乏,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严重不足。调研发现,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视野较为狭窄,对教育的本质和要求的认识也比较浅显。一方面,在我国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代背景下,贫困山区体育教师对诸如“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课程改革理念缺乏必要和深入的理解,往往将体育课程的开展简单地定位于“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层面,身体教育、心理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发展理念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教学研究能力的不足是困扰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具备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能力,还需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撰写研究论文,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对于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对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科研意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以及教育科研书籍和报刊等必备资料信息的缺乏,必然导致其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4]这一现实状况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将会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水平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职业发展路径
1.强化政策导向,激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活力
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职业的发展除了依赖于自身的努力以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具体的政策予以关注、引导和扶持。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列政策的调控尽可能地协调和解决乡村体育师资的供需矛盾,明确并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扫清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职业发展的规划管理,才可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必要且充足的制度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应逐步增加对乡村体育师资队伍的财政支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尽可能地从绩效管理入手缩小和城市体育教师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待遇水平。[5]如此便可使他们不再为窘迫的生活为拖累,可将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去。
2.改善教育环境,奠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基础
落实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改善教育环境着手。教育环境的完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硬环境以及社会人文认知软环境。一方面,切实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是乡村体育教师摆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础保障。场地器材作为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专属工作环境和必备工作条件,其完备状态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教师对本职业的价值认识产生较大影响。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可促进教师对本职业的自我认同,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简陋的工作条件则会使体育教师感到学科与专业不受人重视,个人发展前途渺茫,从而出现否定自我职业、工作得过且过的消极现象。另一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乡村体育教学及其职业特殊性的社会宣传,营造浓厚人本化社会关怀氛围。只有使更多的社会群体消除对体育教师职业的传统认识和旧有观念,改变体育课程被“边缘化”、“弱化”现象,深入关注农村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状况,才可能以更为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程度和水平。
3.提高教育素养,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
首先,提高认识,制定详尽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由于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较少,兼职体育教师较多,有必要使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体育教师的义务和权利,明确责任与使命,形成牢固的体育教师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从思想层面提高职业的自我认同度。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加强自我职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阶段目标和实施策略,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努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职业发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积极参加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必要且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扩展和丰富教育视野,培训内容应力求贴近农村体育教学实际,既要突出培训学习的理论前瞻性,更要彰显培训学习的实践应用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对有限的条件资源加强基础教育理论的研习,尤其是要通过强化继续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与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郝健,田立刚,等.河北省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7(33).
[2] 贺晓梅.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学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3] 杨进红.基于农村教师成长视角的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
[4] 折鸿君.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8(6).
[5] 刘刚,王喆,刘安清.湖北省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王沂(1981-),男,山东临沂人,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高华(1979-),女,山东烟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