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2017-01-07王爽
王爽
摘 要:通过梳理和谐社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国内研究文献,指出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硕,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已经较为明确和清晰,但其研究的科学性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实证研究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还需不断提高。
关键词: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9.055
0 引言
关于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学术界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多视角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十分丰富且各具特色的观点和结论。此外,还形成了与和谐社会相关的某一具体领域的和谐体系,如和谐劳动关系,和谐旅游发展,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交通,和谐警民,企业和谐绩效等等,均为定量研究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文献参考。梳理众多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研究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府及科研机构主导的研究层面,虽然该层面研究成果有限,但普遍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另一个层面是学者个人主导的研究层面,该层面研究成果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为和谐社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文献资源,也值得深入剖析与借鉴。
1 政府及科研机构主导
在政府及科研机构主导的研究层面上,主要有两类评价对象:一类是以整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二类是以地区为评价对象,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北京、湖北、深圳与南京等地区,具体见表1。
这些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都是从和谐社会内涵与特征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理论体系,真正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实证研究的是广东商学院课题组(2006)的成果,按照社会和谐、经济和谐、自然和谐、对外和谐4个方面共22个指标建立广州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并通过1999~2003年有关数据测算广州和谐社会指数。
2 学者个人主导
学者个人主导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众多,笔者从公开渠道查阅到54套指标体系,从评价对象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整个国家为评价对象,占18.52%;二类是以各省市或具体地区为评价对象,占57.41%;三类未指明评价对象,即单纯理论构建层面,占24.07%。
2.1 以国家为评价对象
以整个国家为主要评价对象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一般都结构清晰,评价方法明确,有实证定量评价过程,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强,而且适用范围广泛,通常国家与地区均可应用,具有很强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汤智斌(2014)的指标体系最庞大,由四层次,54个具体指标构成,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测算了2007~2012年全国及各省和谐社会分指数和总指数,并分析了时间、空间及时空混合影响因素,研究非常深入与透彻,但更侧重于定量方法的应用,而忽视其对和谐社会的评价效果。张双双(2010),康凯丽(2010),白洁(2009),韩颜超(2008)等人把和谐社会分为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生态和谐以及对外和谐等几个子系统,指标个数一般在21~24个之间,基本以三层次体系为主,依据实际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和谐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袁鹏(2009),陈黎明(2008)等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特点是简便易行,指标个数一般在15~20个之间,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社会和谐度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并实现了对各地区社会和谐的综合排名和比较评价。
2.2 以地区为评价对象
以地区为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众多,有的是对省级层面评价,如青海省,江西省,福建省,甘肃省,黑龙江省与浙江省等;有的是对市级层面评价,如保定市,福州市,西安市,大连市,成都市,广州市,武汉市与上海市等;有的是对某一辖区评价,如武陵山,天津滨海新区,巫溪县与某林区等。但因版面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及阐述,只好选择几个代表性强的指标体系分享,见表3。
武萌(2013),张庆红(2011),陈瑜(2009)等人构建的指标体系结构一般都是四层体系,包含的指标数量众多,在32~50之间,属于复杂型指标体系,将和谐社会划分为政治和谐、经济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与外部和谐等几个子系统,认为各子系统要有机结合,运用线性加权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除此以外,还有些学者也采用了线性加权指数进行地区评价,如钟云燕(2008),刘宏伟(2007)等。而指标个数最多的是李彩良(2009)按照社会系统的构成,从经济锥、组织锥、文化锥、制度锥与资源锥5个方面选取55项指标,运用社会熵模型对天津滨海新区社会系统的各个维度及社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分析。
其他学者大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到获取指标的难易程度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选择的指标个数都较少,一般在30个左右。这类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范围较小,研究过程更为具体,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及针对性,而且在权重确定方法,无量纲化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一般也都有明确的界定,大多数实现了实证研究。
2.3 未指明评价对象
这类指标体系主要以理论探讨为基础,因此指标体系构成较复杂,四层体系、30个以上指标数量比比皆是,而且连权重确定、无量纲化与评价方法都未指明,李瑞红、韦海鸣(2009)只提出和谐社会可分为五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31个具体监测评价指标。侯峰、刘利粉(2008)将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分为政治和谐建设、经济和谐建设、社会和谐建设以及生态和谐建设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理论上提出可以对和谐社会的进程进行有效地评价和监控。
3 指标体系的特点与述评
首先,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有局限。从已有文献来看,基本上所有的指标体系都是从两个思路出发:一是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大特征作为一级指标;二是将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确立为一级指标。这两种设计思路都仅仅是遵循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并没有以某种理论为灵魂贯穿始终,不会形成深刻的印象与普遍认可,广泛流传价值较低,纵观国内外知名的指标体系,无论是ASHA指数还是HDI人文发展指数,都以强大的理论为后盾,而在此理论框架下,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具有解释力。
其次,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较低。在全部学者构建的54套指标体系中,从指标数量上来看,30个以上指标的占44.45%,20个以上指标的高达92.59%,而这样虽然能做到了全面性,但既不利于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又能带来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造成信息重叠和浪费。国外经典社会指标体系发现,能被广泛应用并流传至今的指标体系一般指标数目都不多,都是高度凝练出能表征普遍适用的代表性指标,反映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信息。
最后,实证研究方法不够严谨。已有的成果运用不同评价方法对和谐社会的统计测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权重确定上来看,层次分析法占31.48%,平均赋权占14.81%,主成分分析法占11.11%,综合集成赋权占5.56%。可见,在指标权重的赋予上很多研究成果都釆用主观赋权法或平均赋权法,采用客观赋权方法的很少,没有尊重数据本身的特点,存在一定的不足。从无量纲化方法上,没有明确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完全都是学者自行定义,模糊隶属度函数占18.52%,指数法占12.96%,标准化法占11.11%。从评价方法上来看,线性加权指数法占35.19%,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法占14.81%,可见,目前的评价研究主要还是采用线性加权指数法居多,简单易行,但也存在缺乏创新,因循守旧,无法达到定量评价研究新高度。因此,实证研究方法的严谨性还需不断提高,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汤智斌.和谐社会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3).
[2]张双双.我国和谐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康凯丽,秦国伟,申津羽.我国林区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6).
[4]白洁.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5).
[5]韩颜超,徐盈之.31个省市自治区和谐社会水平的统计评价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08).
[6]李宏伟,袁鹏.我国社会和谐度的动态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5).
[7]陈黎明,欧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8]武萌,尹亮亮.保定市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3).
[9]张庆红,夏咏.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1,(06).
[10]陈瑜.上海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5).
[11]钟云燕.广东经济和谐程度测算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6).
[12]刘宏伟.北京市能源需求分析[J].中国统计,2007,(06).
[13]李彩良.基于熵理论的和谐社会评价与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06).
[14]李瑞红,韦海鸣.基于文化多样性视角下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传承,2009,(02).
[15]侯峰,刘利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