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7-01-07康月磊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着价值趋同、内容对应和目标一致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管理和道德教育发展的根本诉求、关键诉求和基本诉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学校管理与思想教育中,就要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构建整体和分层教育结合体系和把握融入教育整体过程的规律,从而不断提升融合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诉求。由于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新的特点,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教育十分必要,也成为面临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应然,将二者有效嫁接和融合,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与管理。在新时期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引领师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定的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及个人目标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表明的是对三个层次应遵循及持之以恒进取的方向,在价值认知上有着明确而精准的导向。在现代教育的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管理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环境教育等要素。对教育学生坚定学生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心态以及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常规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基本的价值需求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范畴划定了边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确切的价值依据和价值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维度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与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为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源源不断地输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倡导相对应。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随时代进步正逐步走上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兼收并蓄社会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指向一致。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内容既体现党的意志、国家准则等稳定性内容,又有随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变化而增添新内容,彰显了意识形态领域所应保持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稳定度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性,同时又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调整性思想理念,以其内容来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统一。[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勾勒出了我国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所要遵循并实现的网状目标,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层级目标不谋而合。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认同。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我国发展历史,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坚定其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展望的愿景一致;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社会认同。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素养和社会心态,并深刻认识到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并身体力行去维护和践行;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公民认同。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政治合格、社会认同、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要使学生把爱国作为道德约束,把敬业作为道德追求,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把友善作为道德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变化和各种负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描述了经济、政治、精神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追求。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我国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可能发展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断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信仰,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能力,并将个人的命运与发展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相结合,以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在完成国家大业、民族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诉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具有普世价值和全球视野的价值观,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主流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价值冲撞和矛盾杂陈的信息时代,受各种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等不良社会心态。[2]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正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学会分析与辨认偏颇或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抵御各种消极价值观的诱惑。

3.“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学校教育基本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社会群体,内在要求其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锋和模范。但当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冲动爱国、诚信缺失、校园暴力、冷漠心理等现象还很普遍,与其应有的学生群体性特征严重不符。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统领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正确认识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放与包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思想深邃性和与时俱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张扬理想抱负,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优质文化的涵养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期待的中流砥柱和优秀群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路径

1.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在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要从现实的变化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出发,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方法向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转变,要从僵硬的单一整齐的方法向关注人文关怀的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变。要抛却习惯性的对于受教育者的阶层属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对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鲜活个体的认知、用威权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尝试运用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用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念,推动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为其提供足够的平台和载体,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和现代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要求。

2.构建整体和分层教育结合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和分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要用“整体教育+分层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宣传媒介等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共同思想价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有机协调中,尊重各种差异,兼容并蓄地区分学生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实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分层教育。具体包括一是因势施教,紧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以政策出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等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二是因群施教,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分析与研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学生不同群体进行科学、客观的摸底与分析,掌握他们基本的类型和发展的特定规律,实施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三是因人施教,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与指标,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实施专项辅导和跟踪性培养,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规律的各类平台,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深层次沟通,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3]

3.把握融入教育整体过程的规律

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整体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是时间过程、空间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有机统一。从施教过程看,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期间的成长变化,不同领域思想观念对其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会呈现的行为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分阶段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主要是实施适应性的法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其行为规范的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对社会的认知及较强的使命感;在中学的高级阶段,可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其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成长规划教育,侧重其成长反思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其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创业培训,侧重其职业适应性、社会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报效国家、回赠社会、感恩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受教育过程看,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通过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实现理论向感知的转变,并以雄辩的事实和客观的描述促进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在其内心实现稳定的认同感和逐渐生长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为,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向,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评论,2011(4).

[2] 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15(1).

[3] 雷骥.现实的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起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

[作者:康月磊(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工商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