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整体语境 深化语言品味
2017-01-07钟能�オ�
钟能�オ�
语言品味不仅是凸显语文教学中“言语实践性”的基本形式,而且也是对文本深入理解、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开展有效、深入的语言品味活动时,应该以整体语境作为主要基础,切中文本的中心思想,关注行文的思路。只有这样语言品味才具有方向和目的,才能更准确地贴近文本,与作者和作品引起共鸣,进而提升其有效性。
一、注重整体语境,掌握两个结构
《小石潭记》以发现开篇,并且作者在对潭中的景物进行铺陈和渲染时,以视线转换作为连接,以“感”之凄清和“景”之优美作为转换,最后又以“记之而去”作为结束。对《小石潭记》的行文思路进行归纳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长气氛、同游何人。
对《小石潭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脉络为:先乐后忧、似乐还忧、名乐实忧、以乐写忧。从《小石潭记》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互相映衬的角度品读,该作品开合有度、结构精致,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而且对文章的感情脉络和行文思路进行梳理,是为了更好地勾勒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思想情绪,进而为品味语言打好基础。因为好的语言不管是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式,都与文本的整体内在结构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二、依靠整体语境,深化语言品味
1.闲笔
从《小石潭记》的整体语境的角度来看,激起行为开篇和感情的语句为,“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一般而言,文章开篇都力求形式新颖能勾起读者的兴趣,而且语言要精练、简单,引出全篇。
但是《小石潭记》却并非如此,而是语气相对平淡,情绪也比较舒缓,作者更加着重描写细节,尤其在开篇中出现的“百二十步”这一数量词,一个闲笔之人应该很少会如此精确地计算自己所走的距离。作者将步数计算得如此清楚,而且将位置也交代的这么具体,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小石潭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一种写照。如果对这句话的语气进一步分析,会轻微感觉到顿挫低回,仿佛其中隐藏着某种淡淡的忧愁,因此为开篇发现小潭时的“乐”蒙上了一层灰色,并为后文从“乐”到“忧”埋下了伏笔。
2.勾连
从《小石潭记》的整体语境上来看,行文思路的连接之处与情感表达的延伸之处,主要在于“移步换景”的内在勾连。在《小石潭记》中,作者都会用简单的语句开启每一小节,并对其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写出了观光地点的转移,但是实际上则隐含主语“我”,即作者游览观光的经过。从地点转移的角度来看,作者“西行”两字对游览的大致方向进行了交代,而且用“潭中”、“潭西南”“潭上”3个词语点名了作者看景物的角度,相互勾连,言简义丰地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3.象征
从《小石潭记》整体语境来看,作品当中的铺陈之处主要写在“潭中景物”这一段,作者虽然写出了石的奇形、水的清澈、鱼的欢乐以及树的茂盛,看起来景象非常丰富美丽,但实际是作者以小石潭象征自己,隐含苍凉之意。从《小石潭记》的情感脉络进行分析,作者虽然对小石潭有一定的爱惜之情,但是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对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感进行描写,因而此时作者并没有将心胸完全打开,反而让读者觉得略显幽微苍凉。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对于鱼的描写非常多,即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但是从鱼的游乐环境和栖身环境来看,略显幽邃和冷清,似乎在象征作者当时的处境。此外,能从“似与游者相乐”的鱼的处境,看出作者心中的些许忧愁,从“无所依”这3字中,也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那种空寂。在进行苍凉的描写时,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助“弃地”二字表达自己不被朝廷所重用而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在叙述潭中景象的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短句,曲折回环。
4.矛盾
从《小石潭记》的整体语境来看,作品中情感脉络和行文结构的转折点在于“寂寥无人”,这4个字标志着作者从对景物的描写开始转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展现。“寂寥无人”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无人问津,因此让人感到空寂、冷清。作者并没有因为唯有自己发现小石潭这种绝景圣地而感到自满自傲,而是借助小石潭进行自喻,对自己被朝廷所抛弃的悲惨命运感慨。可是,在作品后文中作者又说同游者甚众,是不是与此处的“无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当然这里所说的“无人”是从作者的情感状态的角度所写,虽然一起来游览的人很多,但是与小石潭心领神会的却只有作者一个人。
5.照应
从《小石潭记》整体语境上来说,“记之而去”是行文结构的收尾之笔,而且也是作者情感脉络的升华之处,因此在阅读时不可以忽略。从作品的行文结构分析,结尾的“记之而去”与开头的探寻小石潭相互照应,并且表现了作者对小石潭深深的眷恋之情。
总之,“记之而去”这4个字,一方面表现出作者聊以自慰,使心情有了一个相对妥善的归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升华,作者铭记的不仅仅是林中的小石潭,更多的是当时的那份心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