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法贵在善问
2017-01-07朱晓芹�オ�
朱晓芹�オ�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师在台上讲解课文学生在底下听讲,但这种类似于满堂灌的课堂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语文这门学科实践性强,它需要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表达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教学实用性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调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提问中学习到我们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一、把握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在教师提问时,有时因为问题难度不当或是多少不当,或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一味的否认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初衷了。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教师往往会提问学生以使学生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若学生回答不好教师便会以此为借口批评学生以便惩罚学生,这样便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下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难容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对语文学习语文课堂产生排斥反应;但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上,那么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来,不用经过思考,显然这种提问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而提问的量把握不当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单纯的提问,没有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那么这堂课教师没有发挥到作用,学生也很难体会到课堂的重点;相反来说,课堂只是象征性的提问一两个问题,也就难以起到和学生交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课堂提问效率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多种方式提问,教师可以采取曲问、直问、采用阶梯式提问等方式来丰富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曲问是针对一些较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跨过通常犯的错误最终得到正确答案的形式。在讲述《桃花源记》中"妻子"翻译时,可以采用这种曲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意思。针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话进行翻译,教师给出反问说:难道先生只带上自己的妻子来到这个绝境吗?难道他就不带自己的孩子了吗?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有些学生会回答是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那么教师再进一步问问题说:那么古代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很严重啦?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会悟出原来是先生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绝境。经过这些曲问,学生明白了在古汉语中"妻子"应理解为"妻子和儿女",这便显现出了曲问的效果。
直问是教师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问题,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繁琐程序,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通俗易懂的古文。比如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强调他喜爱莲花的清洁高雅,并以此来暗示自身的品质。由于课文通俗易懂,学生有一定的古文理解能力,教师便可以采取直问的方式,问学生哪句表现出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哪句表现出了作者正直刚正不阿的态度,哪句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与尊重,体现出君子威武不屈的精神。因为课文篇幅小,没有较难理解的词语,采用直问这种方式既可以方便教师讲解课文,也可以使学生自己学习课文。
阶梯性提问是教师将难易问题编排顺序由浅入深,从表面到深层次的提问,他需要有一些过渡,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较难理解的课文。比如,在课文《变色龙》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根据最初理解会说善变。学生进而讨论他善变的特征,比如反复无常、变化的快等特征。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他的这些他特征时,教师再次提问他这些特征表现出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些特征,学生经过思考便会理解了他的见风使舵导致了他善变。根据这些连环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而产生自豪感,学生会在这些问题中一步一步的将知识点理解,最后而贯穿整篇课文。
三、加强语文课堂提问完善
针对现阶段教师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行上面给出的提问方法提问问题时,容易犯的一些错误需要教师注意。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提问的问题是可以让学生简单思考之后回答的,这样既不会使学生轻视问题,也不会因问题过难而打击学生。课堂上设置的问题难度有一个梯度,既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难问题,让学习中等学生思考普通问题,同时让学习较差学生融入课堂,让他们产生主体意识,教师可以将一些较简单问题留给这些学生。在教师提问学生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根据研究显示应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问题,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答案再思考一遍再补充些。这两段时间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注重课堂提问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教师需要做到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通过提问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将提问不仅当做一种教学方式,还要将它当做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且学生为了解答问题而会好好的去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样我们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课堂中的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昭阳湖学校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