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背影》搭建起心灵之桥

2017-01-07郑崇�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父子朱自清背影

郑崇�オ�

今年再教《背影》已经是第5次了,再次捧起文章,仍觉得沉甸甸的,仍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忍触碰之感。《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自被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就颇受关注,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但无论怎么争,对文中父亲形象的解读和对父子间复杂情感的体悟都是躲不过去的。

很多学者专家认为散文重在表现“我之心”,重在表达作者本人的个性化情思,所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重心应放在对文中“我”的情感的把握上。我很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前几次的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背影》所抒发的情感是轻视甚至不解的。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从文中的几次场景描写分析父亲这一形象是不难的,感受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爱子之情也不会太难,但如果让学生去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我”对父亲复杂情感的变化却实属不易。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一些背景资料的引述,要费些心思。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背影》这篇文章,真正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和震动,在此次教授《背影》之前,我特别布置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作业,即“父子同读《背影》,同写感悟”。把学生对《背影》的第一次阅读放在了课前,把学生对《背影》的初感悟放在了父子之间。作业收上来后让我很受感动,感动于一篇又一篇情真意切的文字。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他们在读后感中多是感慨于文中深沉的父爱。

例如有的学生写道:“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永远也忘不了的,因为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平淡而深沉”,还有的学生写道:“父亲的身躯略显肥胖,他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动作也并不好看,他辛苦买来的那几个橘子也不一定就甜,但那都是父爱的味道,是父亲对儿子最质朴、最纯粹的爱。” 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初读感悟都是较为表层化的,也在意料之中。但父亲们大多不是第一次读《背影》,很多在学生时代就已读过,此时人到中年,人世的沧桑更易使人接近《背影》所传达的情感真实。因此,在父亲们的文章里除了对文中父爱的赞颂之外,他们俨然成了另一个“我”,不约而同地在感悟中追忆和诉说着自己父辈的故事。不尽相同的父子情感经历却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

一位学生的父亲这样写道:

“多年后再读《背影》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他的背影是怎样的?我努力地想从记忆中把他寻出来。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参加小学的数学竞赛,走得比较早,路边有个卖羊肉烧麦的小店,他给我买了整整一笼,我全吃完了,他在一旁看着我,眼神中透着满足。现在再回想起那个眼神,我会一阵心悸。那是一个穷得连鸡蛋都不舍得买的年代,我居然吃了一笼羊肉烧麦。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父亲把我送到了火车站。从家里出发前他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将我的背包塞的满满的,有他亲自炒的肉酱和我最爱吃的点心。然后一遍遍地说着‘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之类的话,但那时叛逆的我却不愿和他多说几句话,只盼着赶紧离开,去远方翱翔。

今年回家,发现父亲越发老迈了,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唠叨了,厚厚的近视镜换成了老花镜,满脸的皱纹和老年斑,耳朵也背了,几乎要喊着说话才能听见。离家时与他告别,他拿下眼镜擦了一下,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圈红了,我的眼泪也几乎流了下来。”

朱自清将对父亲的“理解”与“愧悔”聚焦在了“背影”上,而这位学生的父亲则将自己与父亲同样复杂的情感聚焦在了“一笼包子,一次送行”中。他用极流畅的文笔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与“愧悔”之情,他显然是读懂了《背影》,读懂了朱自清。

还有一位学生父亲在文中这样写道:

“‘黑布帽、蓝棉袍、黑马褂,翻越铁道月台时短胖的身体努力地向上缩起,几个朱红色的橘子散落在地上。这是学习《背影》近30年后我记忆中的背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中的字句逐渐模糊,但背影这个形象愈发突出强烈。透过背影,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朴素和无私的爱,也读懂了一种只属于父子之间的斗争与和解。随着人生的沉淀,我们终会了解我们原来不明白的东西,放下曾经耿耿于怀记挂的东西。对他们保持悲悯和宽松,未来就会少一点后悔与失落。”

真没想到父亲们的文笔竟如此出色,更没想到他们对《背影》的感悟会如此深刻。有人说父子天生是“敌人”,而“父”“子”之间的斗争往往要等到“子”亦成“父”后才能消解。所以,朱自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对父亲由埋怨到理解的情感变化过程,在一个已为人父的成人眼中是何等地明晰,感触又是何等地真切。

父亲们产生的情感共鸣缘于岁月的积淀和真实的人生经历,但学生们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这就须要搭建情感基础。在正式执教《背影》时,第一课时完全不作讲解,只是让学生纯粹地读与看。先读自己父亲的文字,继而读朱自清的《背影》。对朱自清他们或许还是陌生的,但对自己的父亲太熟悉了,对熟识的人所表达的情感体悟往往更易于接受。我特别挑选了几个孩子将他们自己父亲的文章读给大家听,起初他们是略带羞涩的,但读着读着都哽咽了起来,有的读到最后已泣不成声。有的孩子说:“我从不知道父亲还有如此柔软的一面,如此丰富的情感”;有的孩子说:“我之前是不理解父亲的,有时甚至有些厌烦,但现在我开始有些理解了”;还有的孩子说:“《背影》中的父亲是伟大的,我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同样是伟大的,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和父亲好好聊聊天”。文字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写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多少机会能读到自己父亲的文字呢?而且这些文字又记叙着三代人,两代父子的情怀。所以在那一时刻,所有的不解与代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爱。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孩子自身的道德信念和情感得到了澄清和提高。

当孩子们泪眼蒙眬,情感急须宣泄的时候,我让他们再次捧起文本,带着他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文中写“背影”的文字,写“我”“流泪”的文字。一遍遍地读,读出父子间的深情,读出情感的回环曲折,读出爱之艰难甚至爱之无奈。此时的《背影》俨然成了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让学生开了心窍,也悟了真情。文中的“背影”也已成为一种意象,不仅是父亲整个生命历程的缩影,也是饱含亲情之影,是生命之影。人的生命价值往往都在真切之中,人的情感也都饱含于真切之中。

有了这节课的情感铺垫,在之后的《背影》教学中,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起来。引导孩子们由现实走向文本,深入扎进文本的字里行间,扎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读,细细地品。以心契心的阅读势必是最有效的,理解了身边的“背影”,也就不难理解文中的“背影”。通过这次《背影》学习,学生不仅感悟了文中父亲的爱,读懂了文中的父子之爱,更在自己与父亲之间建起了一座心桥。这是我上得最为踏实的一课《背影》。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221000)

猜你喜欢

父子朱自清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