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2017-01-07胡宗霞李传军

关键词:隋文帝仓库百姓

胡宗霞, 李传军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浅析“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胡宗霞, 李传军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贞观政要·辨兴亡》中, 唐太宗根据开皇十四年隋文帝对饥民采取的措施, 用“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这句话评价隋文帝, 但隋文帝在历史上又颇有贤名, 对隋文帝的评价有矛盾之处。 隋文帝既有怜惜百姓的史实, 也有爱惜仓储的事实。 开皇十年是隋文帝一生的转折点, 他在此前期和后期对待百姓和仓储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前期他更怜惜百姓, 后期他更爱仓储。 隋文帝前后期态度的不同, 主要是其受性格、 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后期的隋文帝在怜民和仓库之间处理得更加成熟, 在爱民的同时也保持仓库的充盈。

隋文帝; 开皇十年; 怜民; 惜仓库

《贞观政要·辨兴亡》中记载, 贞观二年, 太宗谓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 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 竟不许赈给, 乃令百姓逐糧。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比至末年,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1]由此可知, 唐太宗认为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 此外, 《资治通鉴》对开皇十四年的记载:“关中大旱, 民饥, 上遣左右视民食, 得豆屑杂糠以献。 上流涕以示群臣, 深自咎责, 为之不御酒肉, 殆将一期。”[2]此处可知, 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 《隋书》对于开皇十四年的关中大旱又有不同的记载。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曰:“十四年, 关中大旱, 人饥, 上幸洛阳, 因令百姓就食。 从官并准见口赈给, 不以官位为限。”[3]此处可知, 隋文帝令百姓就食, 但是没有当时仓库赈灾的记载。 对于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 三部史书却有不同的记载,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要想找出历史的真相, 笔者认为从怜民和惜仓库两方面了解隋文帝, 分析“不怜百姓而惜仓库”[1]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详细了解隋文帝的仓储政策, 进而知道隋文帝对于开皇年间关中大旱的解决措施, 可以使我们感知更为真实的隋文帝。

1 隋文帝荒年怜民

荒年是每个国家都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最能考察古代皇帝的智慧与能力。 从表 1 可知, 隋朝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

表 1 隋朝开皇年间自然灾害统计情况

隋朝开皇年间, 自然灾害频发, 连年灾荒, 隋文帝为稳定局面, 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隋朝时, 国都位于关中地区, 但关中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不利于隋文帝的统治。 因此, 他计划设置官仓, 将关东富庶地区的粮食转运给粮食补给困难的地方, 关中受灾问题就能解决, 而修建大型粮仓, 需要解决从关东地区到关中地区的运输问题。 这段运输面临着两个困难, 首先是洛阳以西到陕州的这段路程, 黄河穿行于其中, 黄河中的三门砥柱, 水流湍急, 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其次从潼关到长安不能顺利到达。 潼关百余里长, 起于断裂的山石缝中, 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过之险。 隋文帝打通这两处险地, 将关中水利彻底根治。 开皇四年, 隋文帝“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 引渭水, 自大兴城东至潼关, 三百余里, 名曰广通渠”[3], 广通渠影响巨大, “时百姓承平日久, 虽数遭水旱, 而户口岁增。 诸州调物, 每岁河南自潼关, 河北自蒲坂, 达于京师, 相属于路, 昼夜不绝者数月”[3]。 虽然关中的粮食短缺问题可以依靠广通渠解决, 却不是长久之计, 京师作为国家的国都, 不能主要依靠各州的救济存活, 所以隋文帝在关中地区, 着重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发展关中经济, 这对关中地区的百姓极为有利。

隋文帝荒年怜民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开仓赈灾。 隋朝拥有庞大的仓储, 分为官仓、 义仓两种。 开皇三年, 隋文帝因京师粮食短缺, 于是诏于蒲、 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 洛阳置河阳仓, 华州置广通仓, 转运灌注。 漕关东及汾、 晋之粟, 以给京师”[3]。 隋朝的官仓数量多、 规模大, 并设在江都、 洛阳、 涿郡和长安一带, 便于向关中运输粮食。 开皇四年九月, “甲戌, 驾幸洛阳, 关内饥也”[3]。 隋文帝设置常平仓, 常年转运粮食往关东地区。 开皇五年五月, 工部尚书长孙平认为“经国之理, 须存定式”[3], 上奏隋文帝, 隋文帝采纳长孙平的建议, 命令全国各州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军人, 鼓励捐粮设置义仓。 义仓设在当地的社, 由社司进行管理, 社司每年收取粮食并将其储藏。 如果该社遇荒年, 社司便开仓赈灾, 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 隋文帝惜仓库史实

唐初名将李勣曾说:“初得黎阳仓, 就食者数十万人。”[4]据李勣所言, 可知隋朝仓储丰实。 隋朝粮食如此充实的情况, 直到隋炀帝末年仍然保持不变。 贞观十一年, 监察御史马周就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 东都积布帛, 而世充据之; 西京府库, 亦国家之用, 至今未尽。”[4]

隋朝国祚不到四十年, 而隋朝仓库规模和储量都很惊人, 这主要得力于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 人是国家之本, 隋朝以数量庞大的均田户为基础, 征收赋税, 拥有储存惊人的库藏。 杜佑记载:“隋受周禅, 得户三百六十万, 干戈不用, 惟十八载, 有户口八百九十万矣, 此隋之极盛也。”[5]仓储丰实, 户口总数多是主要原因, 但是隋文帝个人的政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3], 命令各级地方官吏严查户口, 如实地登入户籍,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3]。 隋文帝还采纳高颖的建议, 实行输籍之法, 重新制定赋役, 征收比豪强所征收还要低的赋税, 吸引百姓充当国家的编户, 于是国家的正式编制户口增加, 赋税增多。 此外, 隋文帝于开皇十年采取废除军籍并将其编入民籍的措施, 既防止百姓冒充军籍以躲避赋役的弊端, 还能增加国家的户口数。 其次, 隋文帝在关中地区建仓库集粮。 为转运关东的粮食, 隋文帝开凿漕渠和山阳渎, 沿途建立大型官仓, 漕运是仓库库藏之丰的重要原因。 最后, 隋文帝用严厉的法律管理仓库。 开皇十六年, 合川官仓缺少粮食七千石, 隋文帝派官吏彻查此事, 调查结果表明主犯为粮仓的主管, 隋文帝下令处决这位主管, 并将亲属贬为官婢, 此后规定“盗边粮一升已上皆斩, 并籍没其家”[3], 后来又下令“盗一钱以上皆弃市”[3], “行署取一钱以上, 闻见不告言者, 坐至死”[3]。 通过这些严厉的法律, 隋文帝加强了对仓储的管理。 在地方设置的义仓, 有另外的管理方法, 对义仓的管理, 起初由两名上等户轮流充当的, 措施并不严格, 导致上等户私自侵吞粮食。 隋文帝于开皇十五年将义仓的管理权收归于州县, 由国家管理, 至此义仓的仓库管理措施得到完善。

隋文帝设置义仓初期, 不向百姓额外征税, 义仓具有积极作用。 但开皇十五年二月, 诏曰:“本置义仓, 止防水旱, 百姓之徒, 不思久计, 轻尔费损, 于后乏绝。”[3]隋文帝以义仓管理不力为由, 收回义仓管理权, 义仓具有官办的性质。 开皇十六年正月, 政策又发生改变, 诏曰:“二月, 又招社仓, 淮上中下三等税, 上户不过一石, 中户不过七斗, 下户不过四斗。”[3]可见, 隋文帝对百姓征收义仓税粮已成定局。 义仓由国家管理, 虽不会造成混乱的局面, 但会加重百姓负担, 激化阶级矛盾。 此外, 隋文帝对于仓库重法的管理有很大弊端, 如遇荒年, 百姓需要义仓救济, 必须皇帝下令, 古代交通不便, 等到消息传到京都再采取措施, 作用不大。 虽然隋文帝采用重法的措施管理仓库, 但是官吏腐败盗窃粮仓之事还时有发生, 义仓由于设在地方, 储存的粮食不会载入官仓粮册中, 官吏便虚报义仓储粮数量, 盗取粮食。 而且开皇十六年, 隋文帝颁布诏令, 义仓设置于州县交通便利的地方, 荒年时期处于偏远地区的荒民, 难以得到及时救济。[6]

“十四年, 关中大旱, 人饥, 上幸洛阳, 因令百姓就食。 从官并准见口赈给, 不以官位为限。”[3]就食, 即饥民到有粮食的地方觅食, 是古代较常采取的救荒措施之一。 隋文帝能够亲自率民就食, 其怜民之心, 在古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如开皇十八年, 隋文帝就因山东水灾, 下令开仓赈灾, 前后用谷物五百余万石, 可见, 隋文帝并不是一位“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帝王。 然而, 据隋文帝仓库数量和仓储库藏的分析可知, 国家当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救济灾民, 隋文帝却没有选择开仓赈灾, 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作为国家统治者, 必须要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而不能仅着眼于部分利益。 开皇十四年隋文帝没有开仓赈灾, 不能片面地断定他不怜惜百姓, 通过隋文帝亲自率民就食就可看出他的怜民之心。 关中虽然是隋朝国都的所在, 但是居住着众多的官员, 驻扎着规模庞大的府兵, 还有不断增长的人口, 粮食供应是很紧俏的, 此外, 自东汉中叶以后, 由于胡、 羌少数民族管理不力, 使关中灌溉系统遭受破坏, 导致土地贫瘠, 农业生产量下降, 关中粮食紧张, 所以单靠义仓就济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自然灾害发生, 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比较而言, 土地肥沃的洛阳, 粮食充盈, 是就食的首选之地。 隋朝虽设有大型官仓, 可缓解粮食短缺的状况, 但是仓库多设置于潼关以东, 虽开通广通渠, 但航行不便, 水路交替, 来回运输是极为不便的。 历朝官吏都有贪污受贿的情况发生, 隋朝也不例外, 义仓归于地方管理时期, 就有官员盗取粮食, 谎报储粮数量的记载, 此外, 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处于对立面, 隋文帝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做出选择, 以国家利益为重。 隋文帝考虑全局, 保留仓库, 采取其他措施救济百姓, 过程虽然艰苦, 但结果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既稳定国家统治, 安抚民心, 又解决饥民的温饱问题。 也就是说, 隋文帝的一切统治政策, 都是以巩固统治权和加强中央政权为目的的。

3 “隋文帝怜百姓惜仓库”前后期的变化

隋文帝在位前期“厉行节俭政治”[7], 后期开始趋于享受, 对待百姓的态度发生转变。 不能说他不关心百姓, 只能说他更珍惜仓储。 隋文帝在位前期更爱百姓, 百姓遇到灾荒就开仓赈灾, 但是后期则珍惜仓库, 采取其他措施救济百姓, 但是他的“爱民之心”依然存在。 以开皇十年为界, 笔者分析隋文帝前后期的变化。

隋朝开皇十年之前是一个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 经济方面, 能够保证百姓正常生产, 推行均田令; 打击贵族豪强兼并土地; 在大兴实行屯田, 发展国家农业; 同时还十分重视水利建设, 以便航运; 设置仓库便于存积粮食以备荒年等措施。 隋文帝设置仓库是以赈灾为目的, 仓库初期具有积极作用, 比如, 开皇五年二月, “山南荆、 沂七州水, 遣前工部尚书长孙毗赈恤之”[3]。 一遇荒年就开仓, 救济百姓, 并且还经常减免租赋, 减轻百姓的负担, 如“开皇三年, 减调绢一疋为二丈”[3]。 隋文帝怜惜百姓, 减少仓库的储粮。

开皇十年, 隋文帝政绩不显著, 并反感纳谏, 到开皇末至仁寿年间, 竟然斩杀谏臣, “帝之矢德, 在于任刑”[8], “有小过失, 则加以重罪”[3], “仁寿中, 用法益峻”[3]。 同时隋文帝还下令“百工作役, 并加程课”[3]于是“丁匠苦之”[3]。 用五年的时间修建仁寿宫, 沿途都是因服役而死去的百姓。 开皇十八年十二月, 在京师至仁寿宫之间, 设置十二所行宫, 损耗大量人力物力。 但在赋税制度方面, 前期隋文帝减轻百姓的负担, 后期义仓官办, 加重百姓负担, 虽掺杂隋文帝一点爱惜仓库的私心, 但是归根结底是为了治理义仓官吏贪污腐败的弊病, 所以开皇十四年的饥民异地而食, 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隋文帝珍惜仓库而不怜惜百姓。

隋文帝作为一代君王, 初登帝位之时, 国家正直多事之秋, 内外交困。 隋文帝的统治权尚未完全巩固, 内部政治制度不完善, 外部不仅有北周旧势力的叛乱, 塞外突厥贵族的威胁, 还有统一全国的大任; 经济上, 财政枯竭等, 种种问题均需解决, 隋文帝励精图治, 使国家摆脱危机。 但是开皇十年以后, 政权巩固, 内部安定, 外部威胁消除, 开皇九年灭陈后统一全国, 国家走上正轨, 百姓安居乐业, 为国为民辛劳的隋文帝得以休闲, 安逸平静的生活消磨了他的奋斗意志, 开始追求享乐。

隋文帝出生后就被父亲送往佛寺, 自小生活在森严律己的寺庙中, 很难见到父亲一面, 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使其性格从小就很内向, 心思缜密。 杨坚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朕少恶轻薄, 性相近者, 唯窦荣定而已。”[3]隋文帝的童年缺乏温暖, 所以非常渴望寺院高墙外面的生活。 十三岁时, 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之后, 隋文帝展开精彩的政治生涯, 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 隋文帝最后能登大宝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早年的寺庙生活, 隋文帝养成了十分节俭的生活习惯, 虽贵为皇帝, 他却不使用金器。 因为对百姓的剥削少, 所以隋朝前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社会财富增加。 但也因为节俭, 隋文帝后期十分重视仓储, 增加百姓的赋税, 增加库存。 隋文帝的性格十分严苛, 无论是政策的颁布还是个人的言行, 都对隋朝初期统治秩序的稳定, 国家走上正轨有很大的助益。 隋文帝不仅严格要求自己, 对待自己的孩子、 官员和百姓也都十分严苛, 即使犯了一点错误也会处以极重的刑罚, 如“三人同窃一瓜, 事发即时行决”[3], 为人处事太过死板和苛刻。 隋朝后期的刑政不近人情, 隋朝百姓的幸福指数不高。 所以说, 隋文帝对待仓储和百姓态度的变化,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性格有关。

隋文帝怜百姓惜仓库前后期的变化, 不但对隋朝, 而且对唐朝都有深远的影响。 对隋朝而言, 隋文帝统治前期怜惜百姓, 使隋朝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家富强; 隋文帝统治后期, 收回义仓管理权, 向百姓征收税粮, 加剧了阶级矛盾, 并使粮食成为起义武装夺取的大目标。

隋文帝因个人私欲, 享受生活, 大兴土木, 筑造宫室, 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也会在惜仓储的同时怜惜百姓, 以博得爱民的美名。 此外, 隋文帝统治后期惜仓库的态度, 对隋炀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文帝规定, 除非皇帝下令, 否则不许开仓赈灾, 隋炀帝青出于蓝地继承了隋文帝的这一措施, 大业年间, 即使仓库充足, 仍有许多百姓饿死。 对唐朝而言, 隋朝累计下来的财富对唐朝有很大帮助, 直到唐太宗贞观年间, 都还没有消耗完。 唐太宗认为:“但使仓库可备凶年, 此外何须储蓄!后嗣若贤, 自能保其天下; 如其不肖, 多积仓库, 徒益其奢侈, 危亡之本也。”[1]唐太宗借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荒年不开仓赈灾, 认为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从而使隋炀帝凭借隋文帝的财富, 而奢华无道。 虽然唐太宗对隋文帝的评价有所不妥, 但是唐太宗这种以史为鉴的精神却是不易的,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以及自己励精图治的努力, 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 结 语

开皇十四年百姓饥荒, 隋文帝的仓库充盈, 但是不开仓赈灾, 唐太宗据此评价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笔者认为该评价是片面的。 隋文帝当时率饥民到关东就食, 是有多方面客观原因的。 首先, 关中作为隋朝国都, 人口众多, 不仅有官员、 军队还有数量庞大的百姓, 而且关中土地贫瘠, 粮食产量不容乐观, 粮食供应紧张。 相较而言, 关东土地肥沃, 粮食充足。 其次, 隋朝虽设有仓库, 但仓库多设置于潼关以东, 沿途航行不便, 粮食转运困难。 最后, 粮食转运过程中, 粮食的损耗和官员的窃取等等, 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外, 唐太宗贞观初年也有百姓就食的现象发生, 即唐太宗“即位之始, 霜旱为灾, 米谷踊贵”[1], 当时“自京师及河东、 河南、 陇右, 饥馑尤甚, 一匹绢才得一斗米”[1], 致使百姓逐食, 所以, 唐太宗仅以开皇十四年饥民就食, 就评断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1], 是有失偏颇的。 通过史料分析隋文帝的仓库状况和怜民政策, 可知其前后政策有时间变化, 开皇十年之前他更怜惜百姓, 因为当时隋朝的政治经济不完善, 百废待兴, 隋文帝励精图治地治理国家, 百姓是他统治的支柱。 而开皇十年之后, 国家走上正轨,隋文帝对内大兴土木, 对外消极防守, 他更惜仓库。 总之, 影响隋文帝前后期怜民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性格特征。

[1][唐]吴兢. 贞观政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3][唐]魏徵, 令狐德棻. 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4][后晋]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5]王三北, 严文科. 隋代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力的矛盾——兼论隋朝灭亡的原因[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9(2): 80-85.

[6]张玉兴. 试论隋唐义仓在救荒中的弊端[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4): 45-48.

[7]范文澜, 蔡美彪, 杨天石. 中国通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9]曹铁圈. 隋唐时期洛阳及周围地区仓储初探[J]. 中州学刊, 1996(5): 111-114.

[10]郑伟鹏. 隋文帝惜仓库重积贮原由初探[J]. 丽水师专学报, 1989(2): 17-20.

A Study of “Emperor Suiwen is Much Concerned About Grain Problem Instead of Husbandman”

HU Zongxia, LI Chuanjun

(School of Norma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China)

InZhenguanPolicyofDebatingtheFlourishandDecay, Emperor Taizong evaluated emperor Suiwen “Emperor Suiwen is much concerned about grain problem instead of husbandman” on the basis of measures taken by Suiwen to aid famine refugee in Kai Huang fourteen years. However, emperor Suiwe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emperors in Chinese history. So the two statements are paradox.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emperor Suiwen was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husbandman, but also the grain problem. The Kai Huang ten years was the turning point in Suiwen’s life. At the beginning, he focused on husbandman and in the later period, he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grain problem. The attitude between the two period had changed,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his charact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 on. We can conclude that emperor Suiwen dealt with the trouble between husbandman and the grain problem more maturely, loving his people as well as keeping food abundant.

emperor Suiwen; Kai Huang ten years; husbandman; grain problem

1673-1646(2016)06-0040-05

2016-07-09

胡宗霞(1990-),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民俗学。

K24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6.010

猜你喜欢

隋文帝仓库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填满仓库的方法
百姓记着你
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
百姓看家“风”
小猫看仓库
直谏诤臣
——赵绰
隋文帝造字
消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