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7-01-06张建民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电阻教师应物理

张建民

对初中生而言,物理尚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多数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系统的方法开展教学,将表象应用学科理论进行阐述与解释。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一、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兴趣度

物理课程主要由实验构成,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而无论何种类型的实验都要求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乏味等不良情绪,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课程准备阶段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同时还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合理地设计问题。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思考的余地,才能说明教师的提问是有效的。教师应避免提出令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难以思考的问题,而应从浅而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思考并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课为例,就初中力学而言,浮力的难度较大,若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急于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受几种因素影响的话,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原本就对物理课程兴趣度较低的学生去思考该问题更是困难,最终只会使其束手无策,降低其学习信心。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出发,从简单的现象中提炼出问题,将会获得更积极的效果。如教师将一个鸡蛋放入装满清水的烧杯之中,且边添加食盐边搅拌,学生明显地发现鸡蛋逐渐上浮,其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个鸡蛋上。此时,教师抓住机会提问:“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呢?”学生开始思考并互相讨论。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因为鸡蛋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提问:“为何鸡蛋所受的浮力会增加呢?”学生回答:“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大。”教师接着发问:“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液体的密度。”从而使复杂抽象的问题清晰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层次分明,提高学生参与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提问的层次性与梯度,这也是提问艺术性的一种体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给予适度引导,使其逐层深入并较轻松地理解新知识,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例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这一课,当涉及到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若干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如下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第一层:如何了解矿石的组成物质?如何鉴别戒指是否为纯金?第二层:教室内空气的质量该怎样计算?第三层:怎样算出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对于这些难度不一的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回答,同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密度的相关知识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达到兼顾全体学生的目的。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每位学生都能对教师提出的某一问题进行较明确的回答,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在物理知识的综合复习阶段,充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物理知识对各类物理现象进行解释。比如:“请结合生活实例,阐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关压强减小的现象。”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有一两名学生带头发言,其余的学生就会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渴望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获得启发,从而形成互相带动、共同进步的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与发言之中,使课堂氛围呈现积极活跃的景象。采用此手段进行复习,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解读物理知识,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

四、由易至难,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作为理科类课程之一,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握问题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防止问题孤立地存在。为增强物理问题的逻辑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设置具备科学性、系统性、计划性的提问,由易至难,循序渐进。

以“简单电路”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对该章节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时,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设计。如:“本章大家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回想一下具体学习了哪些物理量?”学生回答:“电流、电压还有电阻。”教师进一步提问:“教室内的电灯,其亮度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回答电流,有人回答电压。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进行相应的解释说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一盏灯,其两端的电压越大,电流也就越大,电灯也就越亮。因此,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没有错误。”接下来,教师提问:“电流的大小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回答:“改变电阻或者电压。”教师因势利导:“可以使用哪些方法使电阻发生改变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由点逐渐拓展成面,学生会回答:“使导体的粗细、长短与材料发生变化。”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改变哪一因素最简单呢?”学生回答:“改变导体的长度”。教师更深入地提问:“大家想一想之前学习过的哪类仪器是以这样的手段来改变电阻,实现电流大小的变化的?”学生自然想到:“滑动变阻器。”从而由易至难,使提问不断深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拓展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应注重提问的启发性,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使其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此,教师应尽量使提问具备抛砖引玉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尝试进行创新性教学,让学生在质疑与提问中体会真理,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教师应创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适当的教学氛围中,勇于提问,大胆质疑。

例如,在学习“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时,教师可以运用科学探究的形式设计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创造力。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现在给大家两只灯泡,其额定电压分别为2.5伏和3.8伏,那么怎样才能将两者的电阻值测量出来呢?”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学生须要研究实验操作的步骤、需要收集哪类数据等。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强,相比教师的语言传授,这样的方式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大家知道怎样测量家里的电器的电阻吗?”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设计,进一步将电阻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六、把握时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掌握提问时机,准确把握提问的切入点,能够增强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问的技巧,避免盲目提问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以及抵触心理。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度。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习时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这一课时,教师应对“能量”这一名词进行定义,让学生理解能量是对物体做功本领的反映,且各类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而做功的多少就是物体能量的体现。当教师对能量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说明后,应把握时机进行提问:“物体有能量就说明它在做功吗?”“正在做功的物体是不是就有能呢?”“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的能有何关系?”教师在讲解了“能量”的概念后再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有效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为学生理解、掌握概念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物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本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也较常见。为提升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教师应善于提问,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问的形式,打造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电阻教师应物理
只因是物理
电阻焊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基于multisim13.0负电阻在电源中作用的仿真
我不是教物理的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