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例谈

2017-01-06耿天凤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教版课文语文

耿天凤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用简洁的语言或其他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而科学的导入方式能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经历,通过课例介绍几种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一、直接导入式

直接导入式,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不避不绕,开门见山,通过直截了当、简明清晰的语言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及重难点等,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的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海燕》和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时,笔者均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方式:“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重点和难点是……”直接导入方式的优势是直指主题、节省时间,但存在着平淡无奇、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等弊端。

二、激趣导入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看、听、想、问。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方式时,要善于利用与教学有关的故事、谜语、童话、名言、俗语等内容进行导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时,笔者说:“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的第六回,前五回讲的是东胜傲来国花果山顶的石头经受日月精华,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带领群猴找到水帘洞,并被推选为美猴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不老,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技艺。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蟠桃、金丹,偷喝美酒,惹恼了玉帝。玉帝派巨灵神、哪吒、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温故导入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心理学指出,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事物,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新学课文的题材、思想、表现手法等内容,寻找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感到新知识不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时,笔者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建筑功能、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与桥有关系,学习当代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感受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同样采用温习旧知识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鲁迅先生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欣赏老舍先生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景色吧!”

四、情境导入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绝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剧作等体裁,这些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道德内涵,教师在设计这些篇目的导入方式时,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首先自己进入角色,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图片、视频、事例等素材,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中去,使学生入情、动情、冶情,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撞击力量,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在出示几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女、起早贪晚操持家务的图片后,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然后说:“同学们,歌中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母亲那瘦弱的身躯、蹒跚的步伐和忙碌的背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呵护,母爱似风,母爱如水。现在,请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一起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感受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导入方式,勾起了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设疑导入式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这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说明有“疑” 才能有寻求答案的动力,才能不断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引发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而不解、欲罢不能的感觉,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教师在设计疑问时,切不可不切实际、胡编乱造、故弄玄虚,应该设置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带有启发性、学生感兴趣的疑问,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中。针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句‘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古诗,你们知道古诗中提到的‘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份吗?你们去过云南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呢?云南的歌会有哪几种形式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的歌会》,在一起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六、释题导入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结晶,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概括性。释题导入式就是教师直接从分析解释文章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在释题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下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时,学生初看题目,很难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在导入时,笔者就直接阐明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而是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韩愈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容易认为“悲剧”和“伟大”之间是矛盾的。于是,在上课伊始,我就解释了题目中的“伟大”指的是科学探险家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伟大。而“悲剧”指的是其中一个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所以,这两个词之间并不矛盾。这里的“伟大”是精神,而“悲剧”则是结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总结,择善而用。但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要体现简洁性、灵活性、启发性、艺术性和目的性。只有“导”得合理,“导”得恰当,“导”得新颖,“导”得准确,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吸引每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开启学生探究的闸门,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人教版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