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学的美好时光
2017-01-06郭新爱
郭新爱
小时侯,我家住在县城郊区的农村,我念的是村小。上课的教室不够,只能将生产大队荒废的一座旧庙简单改造成学校的一部分,庙里的菩萨早就在“破四旧”运动中破坏殆尽,没有了踪影,有的只是我们这些孩童上课时朗朗的读书声,以及下课时追逐嬉闹的身影。
那时,村里隔个十天半月就会放映露天电影,最迟一个月就有一次。这在当时是我们最兴奋、最盼望的事情了。放电影的师傅在学校操场上支两根木棍,拉上幕布,仔细地有条不紊地把放映机装好。我们一大帮孩子围在旁边,充满好奇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有时连饭都不愿意回家吃。在那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简直就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我们特别喜欢看战争片,什么“南征北战”“平原作战”“地道战”等等,经常看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特崇拜电影里的英雄,所以常模仿电影中的战斗场景,玩起打仗的游戏。下午放学后,同村和邻村的小伙伴分成两派“开火”,以过一把英雄瘾和打仗瘾。那时的孩子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大人们也一样,见怪不怪的,“战斗”中用泥巴相互投掷,甚至是“石块与瓦片齐飞”,咂疼咂出血的只好自认倒霉,谁也不敢告诉父母,否则迎来的一定是一顿臭骂。平息不了几天,当我们忘了伤疼时,便是新的战斗开始时。
我们的村小规模比较大,学生有600多人,老师有30多个,五年的小学生涯,教过我的老师不少,有同村的,也有县城来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了我两年的一位女老师——杨老师。杨老师住在县城,身材高挑,皮肤白净,青春靓丽,每次骑自行车来学校都会迎来我们这些孩子渴盼的目光。我们都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长得漂亮,更因为她语文教得好,还当我们班主任,对我们要求严格也关心体贴,我们私底下称之为“大朋友”。
读四年级的冬天,天气特别冷,一次,我和同学们吃完早餐提前来到学校,在教室门口等杨老师开教室门。大家等得久了,感觉越来越冷,于是就靠在墙上互相推挤,嘻嘻哈哈的,我们称之为“挤火”。正挤得热火朝天时,看见杨老师骑着自行车远远地过来了,小伙伴们立刻不挤了,齐声喊“杨老师来了”。此时再看杨老师,穿着好看的冬衣,系着一条红色花格围巾,脸冻得通红,听见同学们的叫喊声,赶紧向我们挥手,脸上露出好看的微笑。小伙伴们众星捧月般将杨老师拥到教室门口,杨老师一边开门,一边关切地问我们冷不冷,我们都摇头,她就笑了,假装嗔怪地说:“怎么不冷呢,要不我带你们去跑步,跑一下自然就不冷了,好不好?”话音刚落,小伙伴们齐声喊“好!”
于是,杨老师带我们来到学校门前的马路上,发一声喊,几十个同学跟着杨老师撒丫子就跑,边跑边争着和杨老师说话。尽管一张张小脸冻得通红,但内心却十分高兴,俨然一群快乐的小鸟。跑完步回到教室,我们都感到全身热呼呼的,一点都不冷了。打这天起,杨老师每天特意提前来到学校,同学们也等候在教室门口,听杨老师一声召唤,我们齐奔下楼,像一群快乐无忧的“小麻雀”奔跑在薄雾笼罩、寒气袭人的村道上。这个寒冷的冬天充满了暖意和浓厚真挚的师生情,让我们倍感温馨与亲切。
也是在那一年,临近放寒假时,下了一场大雪,一夜飘飘洒洒的雪花,把山村、房屋、学校都染成了雪白素洁的童话世界。第二天上学,杨老师连课也不上,呼拉拉带着我们一班学生到操场上滚雪球、堆雪人。那红鼻子、黑眼睛的雪人,系上杨老师的红格围巾,可漂亮了。同学们和杨老师围着雪人蹦啊跳啊,打雪仗,掷雪球,欢声笑语似乎要把松枝上的雪震落,更惊飞了一群在雪地里觅食的麻雀。玩够了,杨老师才领着我们到教室上课,也引来其他班级学生艳羡的目光。
如今,我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28载,无论从乡村,到县城,乃至来到现在身处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我都不曾改变自己的角色,始终坚持做一名平凡的教师,默默耕耘,无悔无怨。而每每想起小学生活,想起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杨老师,回想起和杨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真的恍如昨日,亲切而温馨,那是何等的欢乐纯真,隽永而温暖人心。也是从那时起,我感觉到做一名老师的神圣与快乐,淳朴与真实,这也是我始终不改初心,乐于做一名教师,甘于做人梯的原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