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2017-01-06刘会霞
刘会霞
朱先生年近古稀,两个多月前突然病了,而且病情日渐加重,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最近联系上了心理医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没有病,为什么要“装病”
几经沟通,心理专家得知,朱先生退休之前就出现过类似的病症。好在退休后被一家公司返聘,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两个多月前,返聘单位裁员,宣布65岁以上的老人全部辞退,朱先生就是此时开始生病的。
从此,朱先生闹起了失眠,而且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腿先疼得不能走,后来头也开始疼。于是,朱先生开始看医生。但结果不仅没有好转,情况反而越来越糟糕。朱先生说,现在心情越来越低落,不愿出门,不愿见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
为了确诊,心理专家建议朱先生到权威的医疗机构做一次全面检查。结果发现朱先生既没有躯体疾病,也排除了抑郁症。朱先生没有病,为什么要“装病”?
心病跑到身体上
其实朱先生是有心病,是在“扮演病人”而不是“装病”。这在心理学上叫“躯体化障碍”,就是当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躯体化障碍实际上是心病跑到身体上了,老年人比较容易这样扮演病人。
人的身心有着很奇妙的互动关系。心理上有了闹病的需要,躯体上往往就会很好地“配合”。也就是说,人的心灵有需要避难的时候,病症就成了心灵避难所。
朱先生最初的症状是脚走不了路,这是有象征意义的:你不是想让我走人吗?我不想走,不愿走,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腿脚闹病了。于是,朱先生脚闹病了,不能走了。医生检查脚没有什么问题,正好说明了这是象征意义导致的“躯体化障碍”。医生不得已,建议做CT检查。没想到又意外地给朱先生一个机会,让朱先生可以继续闹病了。
后来,朱先生自己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但是由于强烈的消极心理暗示,已经难以自拔了,就是说,自己已经把自己吓出了毛病。于是开始心理求助。
四个方面改善症状
如何解决老年人“躯体化障碍”这个心理问题,专家认为,造成老年人躯体化障碍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心理因素有关,患者一般都伴有抑郁、焦虑、睡眠不好等症状;有家庭不和等人际矛盾;更年期症状;遗传;个性基础;产后随着激素水平的改变,身体、心理调适不当引起。
对“躯体化障碍”的防治一般从四个方面着手,心理疏导;抗抑郁、焦虑药物;改善睡眠;适当体育锻炼,因为病程长,病人体质都不太好。
预防“躯体化障碍”的发生,首先需要家人的良好陪护,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是对付“躯体化障碍”的最好良药。其次保持体育锻炼,身体好了,抵抗力增强了,心身疾病也会减少。其实老年人有一点兴趣爱好很重要,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不至于将“躯体化障碍”的病情放大。最后,要多与人交往。快乐的人朋友多,社会交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