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2017-01-05
帕特里克在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工作,他的孩子上职业技校已经一年,学室内设计专业。在帕特里克看来,假如高端研究人员成堆,失业的风险不可避免。在职业学校只要肯学,学生就可能成为某行业的专家,各行各业都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国家发展创新才有依靠。
在瑞士、德国、日本等国的教育制度中,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得益于职业技校精准的教学内容,走出校门的学子正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职业技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训期间就被企业“预订”了。技校生的薪酬也不比高校毕业生差。
在瑞士,超过半数的初中毕业生会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深造,成为拥有熟练技术的“现代工匠”。在瑞士,家长对子女不考大学而是上技校的决定,多采取尊重态度。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肯钻研,上职业学校未必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据统计,瑞士有300余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校体系相当完善。学生进入技校时,校方和学生签订合同,这份合同需到教育部门或同业公会备案。学生严格按照教程规定学习技能,并同时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按行业不同,学习技能的时间一般为2至4年。
当欧洲多个邻国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率高升时,瑞士的失业率却一直稳定在3%左右,这与其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有很大关系。而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现代工匠”源源不断地进入各行各业,也使“瑞士制造”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
欧洲另外一个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德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之路,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绩优异的中学生。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学习。
学徒毕业成为技工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还可以选择职业教育的高级继续教育阶段——技师。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组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
在日本,技术或者手艺出众的人被称为“匠人”。由文部科学大臣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会获得内阁大臣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勋。
在教育方面,日本对技术行业有着特别的保护。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日本被称为“专门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毕业方式,都采取和大学完全不同的模式。
学生如果拿着大学学位去应聘技术型企业,其竞争力通常会比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差一截。所以,如果不是立志成为研究者或白领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削尖了脑袋拼命往大学的门里钻,因为大学文凭对他们的就业、收入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而一些著名的专门学校,如坐落在东京新宿的“日本设计专门学校”,几乎每年都会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到这里“回炉”,以期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多年来,专门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这说明有专业技术的人在日本非常吃香。
一名技术岗位的高级蓝领工人,凭其月薪足以支撑全家的开销,并同时供出一套三层楼的独门独院住宅。他的妻子可安心在家做全职太太,并养育多个子女。正是有了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日本的技术工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据新华网 施建国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