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字寄托给流浪
2017-01-05陈卓
陈卓
如你沉睡千年,如你转身俯瞰,如你轻轻一叹……
对于余秋雨,我始终是敬佩的。我与他的文字相识在一个平淡而闷热的午后,一纸素笺,一杯热茶,一段漫长的旅途,在他笔下的某个时间开始,在书中的最后一个字结束。不同于其他散文,《千年一叹》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平淡的叹息,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缱绻的情感,只有千年之国的沧桑。
作者在前言以寥寥几笔叙述:每个地方都会有历史,那是岁月流逝过的地方,而带着宗教信仰气息的片土地,更像一位蒙面纱的亭亭少女,让人捉摸不透,却被深深吸引。
这段旅程,他以文字忠实地记录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文化,以及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人。他没有浩浩荡荡的团队,只有妻子和挚友伴他一路艰辛;他没有舒适的行程,只有狭小的宾馆供他一刻的停留;他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只有枪烟弹雨下紧张刺激的匆忙。从欧洲的古希腊为起点,他沿着古老的路线行走在文化与思想的圣域,又在亚细亚邂逅了有着相同宗教的国家,那些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书中以平淡娓娓道来那些曾辉煌过的国家,曾有最公平的统治的希腊,以金字塔和人面狮为代表的埃及,藕断丝连的一对“双生”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拥卧约旦河沉睡已久的沙漠之国约旦,浮动着浓浓火药味道的伊拉克,拥有波斯文明的伊朗,还有坐落在喜马拉雅脚下的尼泊尔。
希腊。
湛蓝的爱琴海拥着一列列石柱,海的那边,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海的这边,徘徊着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那时世界的整体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一时确乎使后世人类几乎永远地望尘莫及。这就是一段“轴心时代”的岁月吧。
埃及。
最有趣的就是法老的后代了,他们仿佛被封存在历史的真空箱中,保留了曾经的模样,带着千年未散的神秘幽香,那幽香是文化的沉淀,那也是古老遗迹身上的味道。法老人保留着他们的性格。拥有法老血统的人在埃及地位也还算高,他们把珍贵的雪花玉石大大方方地送给了中国人,黄金有价玉无价啊。法老后代很希望得到“中国的小礼物”——清凉油,这东西在中国到处都有很便宜,可是在阿拉伯世界却很珍贵,被当作是逢凶化吉的宝贝……
印度,巴基斯坦。
从印度到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就像双生子,本身没有差别,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古印度血统,同样的文脉,饮着印度河水的人们却生硬地分开。在国界之间,作者徘徊,心里也在叹息。叹息两个国家幼稚的对峙吗?叹息可笑的军事演习吗?还是叹息同一血缘下的人们互相纠缠?
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期盼的事情。
书中讲道:拜伦的《唐璜》里,那三遍“和平”至今还刻在爱琴海的石柱上,于是作者也虔诚地刻上自己的愿望,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镌下他的名字。我以为他会刻在柱子最显眼的地方,却原来任何人在文化面前都是一枚渺小的芥子,作者也不例外。
尼泊尔。
“尼泊尔并不是一个独立文明的所在,它只是我们通往喜马拉雅山的一个过渡。”作者说道。作为一名中国人,余老师的这句话我很喜欢。一番艰辛后他们回到了祖国。我曾一度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的,现在来看它是世界的,就像文明没有所属。
作者说,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这座国门很气派。
站在国门脚下,日升月落,山川都映入你的眼中时,只有你一个人的寂静,像是小说里的某个桥段,坐拥江山君临天下的霸气。但事实上,余秋雨只感受到了禅意。灵魂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与渴望,以及他坚定不渝的信念,如一个半流浪的作家,在文化荒野里逆光漫游……
千年一叹,忽然想起张爱玲说过:于千万年之间的等待,再于千万年之间与你相遇,不早也不晚,只是轻轻叹一声,哦,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