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7-01-05靳守国
靳守国
大学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
靳守国
(河南工学院 基础部,河南 新乡 453003)
运用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篮球等项目为试点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分层次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成绩等方面效果明显,但应制定出合理的分层标准和考核标准,形成动态的“升降机”机制,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分层次教学;教学实验;实践;影响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几经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与完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对体育教学定位不准确、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手段缺乏、学生体育愿望与体育行为存在较大反差等现象,学校体育界还缺乏客观的调查与分析。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重视程序的规范性,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切身体验的过程;重视内容、进度、考核标准的整齐划一,忽视对不同基础条件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教材内容逐节描述、讲解,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针对性指导与启迪,重教轻能;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原本基础较好的学生没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而基础较差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并未有所改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篮球等项目为试点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实践,效果较为明显。
1 分层次教学概念解析
分层次教学概念的提出并不是针对体育教学的,但在体育教学领域同样适用。对体育教学而言,分层次教学是指将不同体育背景、不同运动技术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对不同的班级,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目标等方面都进行适应性调整,教学方法、手段也结合实际展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有较大帮助。考核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让每个学生纵向比较上都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技术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有机会与众多高手“过招”,也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而各方面较为平常的同学也能体会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与成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我们选择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项目进行试点教学实验研究(下面以篮球项目为例进行说明)。以我校2014级篮球专选班的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共计28学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检索等方式查阅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相关的专著和期刊,学习分层次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分层次教学发展动态,打好理论基础,形成研究思路。
2.2.2 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目的、内容和要求的框架内,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向相关领域专家、本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获得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对调查、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为教学实验研究提供科学性和客观性保障。
2.2.4 实验法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按照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再根据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水平将学生分为层次较高的A班和一般水平的B班,A班(35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B班(35人)采用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分层次教学对成绩产生的影响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体育课分层次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的相关性,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成绩进行了统计(见表1、表2)。
表1 实验前体育成绩测试情况
表2 实验后体育成绩测试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客观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在实验前P值大于0.05,表示无显著性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次教学实践,两个组的成绩有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在提升幅度上也高于对照组。从这个结果来看,分层次教学对体育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
3.2 分层次教学对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教学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学生学习兴趣变化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前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调查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中,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比率由实验前的15.2%上升到36.1%,没有兴趣的由10.4%减少到了6.8%;说明在实验组,大多数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同样,从对照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比率也由实验前的17.8%上升到24.4%,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也从15.5%降到了14.0%,但提高或下降的比例相比实验班来说,幅度还是较小的。该数据的比较充分说明,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理想的效果。
3.3 对体育课教学方式的意见调查
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持非常喜欢和喜欢态度的总人数在实验组高达86.6%;而实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仅为46.1%,说明在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表4 对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意见调查统计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第一,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体现和贯彻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使得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学习内容、目标高度符合,对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锻炼的习惯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也兼顾了学生情感及运动能力高低不同等实际情况,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大学体育课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4.2 建议
第一,在分层次标准的设置上,要考虑不同项目特点,制定出详细而明确、适合且易操作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评定内容和分值比例。
第二,在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消除部分学生因留在原教学班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达到合理分层、愉快学习的目的。
(3)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使考核内容一样,评价标准也要有明显区别,而且要将原基础成绩和进步大小相结合,较为真实地体现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得到的发展与提升。
(4)各项目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教学观念,对学生的技术水平、心理因素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估,进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
(5)在分层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团结协助能力,为使学生在教学比赛中发挥作用做准备,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为鼓励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必要建设动态的“升降机”制度,给积极进步的同学创造上升空间,把消极退步的学生降到低层次的班级,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责任编辑杨文忠)
[1] 刘晓芳,骆毅.我国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3):41-42.
[2] 班巴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 蒋晓鞠.分组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0):33.
[4] 彭兴云.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
[5] 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378-340.
The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JIN Shou-guo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other methods, this essay made a practice 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basketball as a sampl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had an obvious effect on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ports scores, etc. However, we should make a reasonable stra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standard, form dynamic mechanism, effective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hierarchical teaching; teaching experiment; practice; impact
G642
A
1008–2093(2016)05–0090–03
2016-11-23
201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403)
靳守国(1971―),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