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与对策*
2017-01-05钟云华
钟 云 华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长沙 410003)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与对策*
钟 云 华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长沙 410003)
在“归国留学人员低龄化”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重背景中,通过对湖南省1200名新生代海归的问卷调查,采取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主要原困及解决之策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海归创业者多,就业者少,但创业者中超过78%的人创业过程面临较大困难;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与专业等个体特质、创业准备不足、创业资源匮乏尤其是社会资本缺少、留创政策不完善且缺乏普惠性是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难”、“发芽难”、“扎根难”与“结果难”的主要原因。为了充分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建立新生代海归人才引进使用的“旋转门”制度,创建新生代海归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新生代海归创业载体建设与融资力度。
新生代海归;创业;创业资源;留创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述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与归国留学人员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从1978年至2014年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351.84万人,回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超45.98万,回国人数超36.48万,相当于2001年回国人数的30多倍(教育部,2015)。与以往不同,近年的归国留学人员(以下简称“海归”)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80或90年代,公费或自费在国外正规大学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新生代海归。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045名海归中,80%是24岁至30岁的新生代海归(张烁,2013)。新生代海归既有国际视野,又掌握了国际前沿的技术与商业管理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群体”,其成功创业有助于我国产业升级与商业模式转型。然而笔者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时发现,808名创业新生代海归中,有1次、2次、3次及以上创业失败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3%、23.3%与23.4%,可以说,创业之路充满了坎坷与困难。那么,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现状究竟如何?这些困难的主要归因及其应对策略又分别是什么?希望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微观上为新生代海归参与“万众创业”提供参考路径和相关建议,宏观上为我国留学人员政策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述评
在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借鉴国外技术与商业管理模式的宏观环境中,海归创业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海归创业”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查询,发现有关海归创业的研究不断增长,如表1。从2002年的91篇,增长到2010年的268篇,尽管此后4年有所减少,但2015年又增加到279篇,是2002年的3倍多。
表1 2002-2015年中国知网有关海归创业的文章数量 单位:篇
这些文献中关于海归创业困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海归创业难现状的研究。海归创业具有先进技术或管理模式、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等优势,但也有水土不服等劣势(冉红霞,吴园一,2007),能发展、能维持与不能生存的海归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王辉耀,2007),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佳(杨月坤,2013)。二是对海归创业难影响因素的研究。海归创业政策的完善程度(万玺,2013)、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的高低(苗琦,2015)是决定海归创业难度的重要因素;有的研究(彭伟,符正平,2015)运用扎根理论,对海归创业行为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机会识别与机会创造是海归创业能否解决困难的关键行动。有研究者(Pruthi,2014)以印度20家海归企业为样本,发现国内社会关系缺乏是海创企业面临困难的重要诱因;另外一些研究者(Shane&Venkatraman,2000;王辉耀,2010)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海归创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缺少这两类资本会给其创业带来困难。三是关于解决海归创业困难的对策分析。我国目前促进海归创业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万玺,徐彦,2015),在适用对象年龄要求、学历要求、学科要求与工作经历要求方面都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彭伟、符正平,2015),不能有效激发海归的创业意愿与解决海归创业面临的困难(陈玲等,2010),因而为了解决海归创业难的问题,关键措施是进一步完善海归创业政策(李妮,2014)。
以往研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对象上只着重关注高层次海外人才(他们往往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大多为理工科且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年龄较大)的创业,对不断增多的新生代海归(学历低、职称低、专业大多为人文社科且一般不拥有专利技术、年龄较小)创业几乎没有关注。而实际上,新生代海归已成为当代海归的主体,由于个体特征与高层次海外人才差异较大,其创业现状、困难与致因和高层次海外人才可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研究。二是研究内容上只着重关注海归创业难的表征及解决对策,对其创业行为尤其是创业过程探讨不多,无法科学凝炼我国海归创业行为的内在规律与过程机理,也不能真正透视海归创业难的根本原因。三是对海归创业难的分析大多只从一个维度进行,系统性与深度也有待提高,不能为制定与实施科学海归创业政策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的分析框架、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框架的构建
考虑到以往研究对海归创业过程探讨不足,而创业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及影响因素可能不同,本文首先对新生代海归的创业过程进行动态划分。豪特(Holt,1992)以时间为标准,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业过程分为创业前阶段、创业进行阶段、早期成长阶段及晚期成长阶段。但新生代海归归国时间大多只有1-5年,创业周期不长,很难严格区分创业“早期成长阶段”与“晚期成长阶段”。故本文将新生代海归创业过程划分为“落地”(创业前阶段)、“发芽”(创业早期)、“生根”(创业中期)与“结果”(创业结果)四个阶段。同时,与其他创业者一样,新生代海归的创业活动也会深受个人特质、创业动机、创业资源、创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综合以上考虑,本文绘制了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框架图(如图1)。
如图1所示,新生代海归进行创业准备的“落地”过程,不仅包括学历证书等硬件“落地”,而且包括思想观念、项目等软件“落地”。创业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新生代海归从事创业活动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它不仅是新生代海归创业意愿的起点,也是其搜寻创业信息与克服困难的勇气之源。创业资源是创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政策资源几个方面。新生代海归根据自身的创业动机、创业资源、面临的创业机会进行创业决策(就业还是创业、创业行业、创业类型),并获得不同的创业结果(成功、失败或维持现状)。
图1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框架图
(二)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模型的构建
创业是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发机会和形成组织的过程,更是适应外部环境,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企业只有对市场、技术和组织三个因素不断调整以实现与环境的协同,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实现这种协同,需要企业有较强的诸如盈利、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控与产品销售等八个方面的运营能力。有研究(付实,2001;王强,2012)从企业失败的角度,探讨了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发现资金断裂、市场滞销、获利性差、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成本管控缺乏效率和企业亏损等因素导致了企业失败。本研究基于关于企业成功运营能力与企业失败原因两方面的前期研究成果,同时对访谈中新生代海归有关创业难的表述进行归纳,从“您的企业正在大规模裁员”、“您的企业财务麻烦较大”、“您的企业产品或服务滞销”、“您的企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持续上升”与“您的企业单位产品或服务利润持续下降”5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5个项目的选项进行打分(1分=“完全不符合”,2分=“基本不符合”,3分=“不确定”,4分=“基本符合”,5分=“完全符合”),并将各项目得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每位新生代海归创业困难的分数,分数越高越困难,分数越低越不困难。最后以平均分“18分”为界,将“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程度”分为“较大(大于或等于18分,赋值为1)”与“较小(小于18分,赋值为0)”两种情况。
基于文献综述中关于海归创业难影响因素的前期探讨与本文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创业资源、创业准备与留学生回国创业政策(以下简称“留创政策”)环境四类因素探讨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各因素的操作化处理与赋值见表2。
由于本研究中因变量与自变量全是二分类变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就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进行计量分析。模型为:
logit(p) = In(p/(1-p)) = α + ∑βjXj+ ε
其中解释变量Xj的含义为影响新生代海归创业困难程度的因素,系数βj表示解释变量Xj对新生代海归创业困难程度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三)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的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以湖南省为个案的两次问卷调查。由于湖南经济增长迅速,2015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九,新生代海归不断增多,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第一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3-8月开展,主要调查新生代海归的人口学指标、创业现状、面临困难、政策供给与需求情况。由于新生代海归分布较广,采取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存在困难,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开展调查。一是“人际”方式。通过人际关系推荐,以“滚雪球”方式不断扩大调查范围。二是“网络”方式。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完成网络问卷调查。三是“活动”方式。在新生代海归参加“海归发展论坛”、“留学人员潇湘行”活动时实施调查。整个过程共发放问卷1504份,回收1303份,其中有效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率79.79%。第二次问卷调查于2014年8-12月份进行,重点调查新生代海归创业融资现状与问题,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4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两次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3。第一次问卷调查着重关注新生代海归创业的面上情况,调查内容范围较广;第二次问卷调查只着重关注新生代海归创业融资一个问题,调查内容无疑是对第一次问卷调查的深化。同时,第二次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与第一次相同,调查对象也基本一样。由于两次问卷调查内容相关,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基本相同,故两者对框架和维度彼此都有验证价值。数据分析采用计量软件Stata10.0进行。
表2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回归分析自变量表
表3 两次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表 (单位:%)
三、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的实证结果
(一)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现状
1200名新生代海归中共有320人(26.5%)选择就业,528人(44.1%)选择创业,280人(23.5%)同时具有就业与创业经历,创业者多于就业者。本文首先测量新生代海归创业难5个分维度的现状,结果见表4。
表4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分维度现状表
从表4可知,808名创业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各个维度的差距较大,其中“您的企业正在大规模裁员”得分最低,只有1.54分(满分为5分,下同),“您的企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持续上升”得分最高,为4.28分。调查发现新生代海归创业排名前4的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四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7%、24.1%、17.2%与10.3%。新生代海归商业服务业创业者多,制造技术业创业者少。由于商业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少,故其一般不会进行大规模裁员,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持续上升,利润则会持续下降。
研究接着对样本中创业新生代海归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到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总分(满分为25分),如表5。
表5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得分表(N=808)
从表5可知,808名创业新生代海归中,创业难总分低于10分的只有89人,占11.01%;创业难总分在15分到20分之间的有457人,占56.56%;创业难总分在20分到25分之间的有176人,占21.78%,后两者之和超过7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新生代海归创业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大。
(二)新生代海归创业难主要原因探究
以“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程度”为因变量,同时纳入表2中的13个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的二元Logistic回归表
注:“***”、“**”、“*”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0.01、0.05和0.1。
由表6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63,数值较高,表明建模成功,回归结果科学可靠。第一,个体特质4个自变量中,只有性别与专业两个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女性比男性创业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前者是后者的1.53倍,且显著度为0.04;人文社科专业的新生代海归创业比理工科新生代海归创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这可能与不管在就业还是在创业领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理工科专业新生代海归掌握了一定的专利技术而在工业化浪潮中更有竞争力有关。第二,创业资源3个自变量中,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能够顺利融资或社会资本欠缺的新生代海归,创业面临较大困难。以社会资本变量为例,缺乏社会资本的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分数是社会资本丰富的新生代海归的3.64倍,且通过了0.00的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与海归人力资本都较高,不会成为其创业较大的障碍有关。第三,创业准备4个自变量中,创业动机、创业经历与创业软件准备3个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创业动机不强、创业经历不丰富与创业项目不接地气的新生代海归创业更困难。第四,代表留创政策环境的“留创政策完善程度”与“留创政策普惠程度”两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61与1.97,表明留创政策不完善与不普惠给新生代海归创业带来了阻碍。
四、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可能解释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性别等9个因素是导致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重要原因。其中性别与专业因素短时间内不可变,而留创政策等7个因素则可干预调整。为了给完善新生代海归创业政策提供科学建议,本文根据前述新生代海归创业难归因分析框架图,从“落地”、“发芽”和“生根”三个时间段做进一步解释。
(一)创业准备不足导致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难”
一是创业硬件准备不足导致“落地难”。新生代海归回国后需要办理学历认定、户籍证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手续,以便为创业提供体制或市场所需要的各类资质证明。然而,这些手续办理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比较繁琐,缺乏“绿色通道”与“一站式服务”,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非常高,不利于其创业活动顺利开展。超过78.6%的新生代海归表示,他们办理全部的硬件手续,需4个月以上的时间,甚至有21.9%的人需6个月以上;超过54.6%的新生代海归反映,这些手续办理经济成本(工本费、差旅费等)超过了4000元。
二是创业软件准备不足导致“落地难”。一方面,新生代海归留学海外多年,思维习惯与行事方式与国内有所脱节,融入本土环境存在困难。78.6%的新生代海归对国内文化,尤其对社会和商业规则认识与运用不足,这对其创业产生了阻碍。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海归掌握了一定的前沿技术与商业管理模式,但由于“个人知识”的限制,在把握市场规律和识别创业机会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加之创业经验和资金相对匮乏,创业项目过于盲目,不易“接地气”。数据分析显示,导致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难”的诸因素排名依次是项目落地难、思维落地难、硬件落地难与预期落地难,四者比例分别是38.3%、25.6%、21.2%与14.9%。
(二)留创政策完善性与普惠性不足致使新生代海归创业“发芽难”
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49-1977年的留创政策空白阶段。这段时期主要是公费前往苏联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留学,海归也由政府统一安排工作,对留创政策需求不大。二是1978-1991年留创政策酝酿准备阶段。这段时期是公费留学为主、自费留学渐热的精英留学时期,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少数留学人员开始回国创业(孙福全,王文岩,2010)。三是1992-2001年留创政策逐渐形成阶段。随着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如表7),这一阶段留创政策的典型特征是努力“吸引留学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回国”。四是2002年至今的留创政策完善落实阶段。随着出国留学人员与归国留学人员的迅速增加,这一时期我国留创政策不断颁布,但仍然注重对“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的“吸引与帮扶”。
从表7可知,留创政策的完善性与普惠性都不强。从政策对象来看,既有留创政策主要面向高层次海外人才,几乎没有面向新生代海归的政策条款。这既与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是精英留学为主有关,也与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更能短时间内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相联。从政策内容来看,尽管后期某些留创政策在创业园区建设、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商务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细化,但享受这些政策条款往往附带了如专业、学历、职称、专利等条件,新生代海归大多是硕士及以下学历,往往无法达到享受相应政策的条件。政策内容也不断调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连续也不稳定,政策支持领域的安排也没有长远规划。调查显示,高达95.2%的新生代海归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享受过任何优惠政策。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86%的杭州新生代海归创业未曾获得过相关政策优惠(许国成,2013)。
表7 我国建国后中央政府颁布的主要留创政策
(三)新生代海归缺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创业资源导致创业“生根难”
一方面,新生代海归创业缺乏经济资本,面临“融资瓶颈”。一是新生代海归年龄较小,几乎没有积蓄。在808名有过创业经历的新生代海归中,其资金来源80.9%的为亲戚朋友提供,来源于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分别占7.1%与3.1%,只有8.9%为自有资金。二是新生代海归很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新生代海归大多在商业服务业创业,巨大的资金缺口很难获得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加之银行贷款又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创业面临“资金瓶颈”,分别有45.1%、32.6%、22.3%的新生代海归反映财务资金问题在导致自身创业困难的一系列原因中,其重要性排在第一、第二与第三位。
另一方面,新生代海归创业缺乏社会资本,面临“人脉断层”。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及蕴藏其中的社会资源之和,其重要载体是社会关系网络,生成的唯一路径是社会交往。一般而言,如果个体间社会交往频率越高、资源交换越多、情感越深、关系越亲密,双方共有的社会资本就越多。新生代海归留学国外期间,与国内的联系急剧减少,回国后由于思维方式与交往习惯的变化,与国内各类人群交往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内人脉圈难以扩大;尽管留学期间与国外建立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但社会资本发生作用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归国后这些国外社会资本没法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不足,给新生代海归创业带来了阻碍。48.1%的新生代海归创业过程中缺乏社会关系,这不利于创业者“获取与使用创业资源,更无益于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之间动态匹配”(秦剑,张玉利,2013)。
新生代海归在“落地”、“发芽”与“生根”阶段面临的这些创业障碍,必然导致新生代海归创业“结果难”。不仅“海待”不断增多,约5.9%的人回国一年后仍不能就业创业;而且创业失败者不少,新生代海归企业中只有1/3能有较大发展,1/3能勉强维持生存,1/3则已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呈现一种有趣的“三三”现象。
五、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应对策略
采取一定的措施,让更多新生代海归归有所依、归有所创、创有所成,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收益,增强国际人力竞争力,而且有助于“一带一路”、“两创浪潮”等宏观战略的实施。
(一)建立新生代海归人才引进使用的“旋转门”制度,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
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盛若蔚,赵兵,2014),新生代海归数量还将迅速增长。人社、组织、教育、统战部门应深化对新生代海归人才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新生代海归作为新时期海外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高层次海外人才制度之外,建立新生代海归引进、使用、培养的“旋转门”式专项制度,让新生代海归回得来、出得去与留得下。一方面,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进行宣传,进一步发挥“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的作用,让准备回国的新生代海归全面了解国家发展环境以及各种引才政策,吸引更多新生代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实现智力回流,加强海外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机制,发挥新生代海归视野国际化、海外联系广的优势,鼓励其回国一段时间后出去再回来,实现内引外联、牵线搭桥,不断学习吸纳海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人才成长。
(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步伐
建议人社、公安、教育、发改委等部门联动,优化新生代海归创业环境。一是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工作措施等方面规范留学归国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建立省级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人社厅(局)牵头,教育、公安、留学生创业园、科技等多部门联动的省级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旨在健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间合作,加强各服务联盟成员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整合服务资源。针对新生代海归办理社保、户口、签证、毕业证认定等一系列服务的需要,建立“归国留学人员一站式服务窗口”,采用“一窗接件、并联预审、集中反馈、专员办理、集中建档”的运行模式,集中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服务,缩短新生代海归创业的硬件准备时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座谈、交流等活动,加快新生代海归对国内创业环境的了解,缩短他们创业的软件准备时间。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生代海归创业“发芽”
一是基于新生代海归不断增多的事实,制定普惠性人才政策,将一些已有海外人才创业政策扩大普惠到新生代海归,不仅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新生代海归创业一定的优惠,而且在子女入学、社保、就医、出入境方面,给予新生代海归与老海归基本等同的待遇。二是制定完善一批针对新生代海归的新政策。更加关注新生代海归的创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创业计划”,关注他们的基本利益需求,出台相应创业支撑政策,避免其变为“海待”;放宽留学生创业园入驻条件,为新生代海归创业提供“温床”。三是探索政策创新。可根据新生代海归的实际需求,改革人事聘用方式,尝试对海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回国就业或创业的留学人员,将其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年限,作为工龄予以认定。
(四)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并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新生代海归创业“扎根”
一是建议我国各地级市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新建1-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实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全覆盖”,有条件的沿海地区率先进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为新生代海归创业提供更多的载体。二是建议各商业银行借鉴兴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创业贷”的作法,在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支持专项计划的基础上,探索设立“银行+担保+额外风险补偿机制”的新型“新生代海归创业贷(5万—100万)”。这种新型贷款由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利用“杠杆效应”成倍(约10倍)撬动银行贷款规模,政府财政则对此给予一定的金融风险补贴,贷款利率基本与市场利率相似,从而拓宽新生代海归创业的银行贷款渠道,解决其“资金瓶颈”。三是条件成熟时,盘活已有的创业扶持资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资金存量,扩大资金总量,成立新生代海归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加强对新生代海归创业的扶持力度。
(五)积极宣传新生代海归创业成绩,发挥海外人才创业“结果”的扩散效应
民政部门要引导新生代海归社团组织的发展,鼓励新生代海归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国情培训班”、“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等活动。组织、人事、科技、教育与宣传部门联动,对新生代海归创业优秀事迹进行挖掘,如设立新生代海归创业“年度风云人物”或“创客奖”,并向海外留学人员进行宣传,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流。同时为国内其他青年群体与新生代海归交流提供平台与机会,不仅加强新生代海归的社会资本积累,而且推广新生代海归的创业经验,促进我国青年群体创业人脉共建,项目、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共享。
陈玲等.(2010).发展型政府:地方政府转型的过渡态——基于沪、苏、锡的海归创业政策案例调研.公共管理学报,7(3):47-52.
付实.(2001).中国企业失败的五大原因.中国商办工业,(11):19-21.
教育部.(2015).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超45万回国人数超36万.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3-05/7103900.shtml,2015-3-5.
李妮.(2014).“海归”今年就业更难,需趁早规划.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11月26日第3版.
楼晓靖.(2013).基于企业运营视角的创业能力培养要素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86-90.
苗琦.(2015).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对我国海归创业意向的影响.科学学研究,33(7):1035-1042.
彭伟,符正平.(2015).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归创业行为过程研究.科学学研究,33(12):1851-1860.
彭伟,符正平.(2015).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海归创业政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32(15):115-119.
秦剑,张玉利.(2013).社会资本对创业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科学,35(2):96-108.
许国成.(2013).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意愿为何不够强——杭州市吸引“海归”政策与“准海归”政策感知度研究.浙江经济,(10):40-41.
盛若蔚,赵兵.(2014).留学人员呈加速回流态势.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4版.
王辉耀.(2007).海归创业“三三”现象.中国中小企业,(9):40-41。
王辉耀.(2010).中国“海归”创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要素.第一资源,(2):194-204.
王强.(2012).当代企业失败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84-87.
万玺.(2013).海归科技人才创业政策吸引度、满意度与忠诚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4(2):165-174.
万玺,徐彦.(2015).重庆市海归创业人员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价值工程,(14):256-257.
孙福全,王文岩.(2010).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分析与建议.太原科技,(1):8-12.
冉红霞,吴园一.(2007).对“海归”人才创业潮的理性思考.商业现代化,495(2):319-320.
杨月坤.(2013).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30(1):146-149.
张烁.(2013).史上最大回国潮来了?海归为什么成群结队回流?.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0日第5版.
Holt, D.(1992). H.Entrepreneurship:NewVentureCre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80-210.
Pruthi, S.(2014). Social ties and venture creation by returnee entrepreneurs.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 23 (6):1139-1152.
Shane, S., & Venkatraman, S. (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25(1):217-226.
(责任编辑 胡 岩)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3.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教育学)“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CIA14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