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旅游促成“三变”释放“红利”助推脱贫
——萍乡武功山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思考与实践
2017-01-05李水清
□ 李水清
依托旅游促成“三变”释放“红利”助推脱贫
——萍乡武功山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思考与实践
□ 李水清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南部,总面积237.05平方公里,拥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万人口,其中贫困村6个,贫困人口3293人。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总体目标,打好三年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景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头戏。
乡村旅游休闲点
作为萍乡旅游业的发展龙头,武功山风景区经过多年的砥砺前行,已具备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和成熟的旅游品牌。在这种优势下,旅游扶贫无疑是契合景区实际的最理想的脱贫方式,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正成为景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近年来,武功山景区旅游扶贫的探索实践已初见成效,要加快脱贫步伐,必须进一步找准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契合点,以“三变”的持续推进,更大限度地释放旅游经济“红利”,最大范围地惠及百姓。
一、刺激就业促脱贫,让农民变员工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
景区的农民要脱贫,最强劲的动力始终来自景区旅游发展的引擎。近年来,随着景区开发力度的加大,项目不断引进,景区用工需求也不断攀升。一方面,景区项目建设的用工量直线上升。自景区建设以来,累计提供了2000多个施工岗位,在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岗位预留,我们积极吸纳了包括当地贫困户在内的200多农民参与建设,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同时,安排农民参与景区设施的日常维护,每年累计提供了100多个岗位,既方便了工作,又拓宽了农民收益渠道。另一方面,旅游从业者的需求量成倍数增加。随着景区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招商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乡村旅游点和旅游企业的成规模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以此为契机,我们就地招聘农民及时补齐了员工缺口,同时建立了长效的技能培训机制,统一开展农民岗前培训,实现员工“造血”“输血”紧密承接。对于从事旅游服务的岗位,尤其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联合雇用企业定期组织岗位教学,让农民变员工无缝衔接。截止目前,我区管委会下属的武功山实业公司员工总数158人,其中本地农民113人,占72%;万龙温泉酒店员工数320人,其中本地农民213人,占66%;另外,美丽石溪、桂花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点安排当地农民工都在60人以上,实现了当地农民不出家门便有工可务。
据统计,目前我区在各旅游企业务工的农民有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了两成以上,最高工资可以达3000元,年均收入可以达30000元。将来,万龙温泉度假区三期工程、茅店白鹭天堂、熙谷小镇、温泉小镇等项目的陆续建设建成,必然会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这已成为景区贫困农民就业创收的“铁饭碗”。
二、激活创业促脱贫,让农民变老板
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是综合性的经济行业,通过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服务,能极大地带动和促进旅游 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
随着武功山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完善,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在核心景区的带动下,以农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打造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正逐步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乡村休闲观光游的“致富快车”,让观光旅游从单纯游玩景区,拓展到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让农民成了老板,扩大了受益面。与此同时,我们持续加大农家乐的提升改造力度,专门组建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并制定景区农家乐行业标准,为规范市场提供具体参照。通过统一规划、资金补助、税收分成、打造典型等方式,鼓励农家乐经营户自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努力推动农家乐从零散营生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单一服务向多元体验转变,努力形成一村一集群、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倾力打造绿色健康、规模发展的武功山农家乐品牌。
桂花农业现代园
据统计,目前景区内农家乐、民宿等小型游客接待点有300余家,年均营收可达10万元以上;东江村整合当地30余家农家乐和户外驿站经营户,成立了全省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1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当年全区最贫穷村庄之一的龙王潭村,目前全村90%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其中20多户贫困户捧上了旅游“金饭碗”,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三、拉动副业促脱贫,让土产变特产
核心景区的深度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的方兴未艾,让景区的承载量和客流量得到大幅提升,人流带动物流,也为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便捷的销售渠道。
我们始终将农家乐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农家乐在脱贫攻坚上的滴灌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控,引导景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与农家乐建立长效的供销关系,既让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和饲养的鸡鸭牛羊等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又降低农家乐运营成本,实现了互利双赢。另一方面,借助农家乐等平台,以品牌营销的方式将土产推广出去,便于游客全面的了解武功山特色,让原本农户自供自给的竹笋、豆腐和冬酒等土产成为游客的“抢手货”,变成了赠亲送友的礼品,促进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武功山土特产的品牌效应。
今年春节期间,大量游客到石溪观赏梅花,石溪村的冬酒、豆腐乳、土鸡蛋、腊肉等土特产被抢购一空,让周边农户实实在在的尝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甜头。为更好利用这种品牌热度,我们正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的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农村电商等平台,让景区特产的推广和销售渠道更加畅通。同时,大力培育旅游商品开发的龙头,引导散户抱团发展,形成集群。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武功紫红米、华福火腿、林氏豆腐、武功皇菊、高山绿茶、高山果蔬等为主要品牌的特色产品,成规模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共有23家,户均增收达2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更充分地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稳定长效脱贫,是我们脱贫攻坚不变的初衷和工作思路。全体武功山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在加速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道路上,打造出一个旅游扶贫的样板工程。
李水清,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龙广
茅店村旅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