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特色课程之花
2017-01-04罗士臣李劲松
罗士臣++李劲松
现代的课程观使我们不再把课程看作单一的“学科”,而是把课程看成学生学校生活全部内容的总和。在“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下,学校形成了“让学生的生活更精彩”的课程理念。
学校将育人目标分解成学习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创新素养五大维度,设计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基、以“学生素养”为导向的“团结花”课程体系。
基于学习素养,我们开设了名篇选学、国学启蒙、名著赏析等课程;基于人文素养,我们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毒品预防、基本礼仪、安全教育等课程;基于创新素养,我们开设了科学、信息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计算机基础、无线电测向、天文观测、航模等课程;基于健康素养,我们开设了体育、劳动技术、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篮球、足球等课程;基于艺术素养,我们开设了美术、音乐、书法、民族舞蹈、合唱、教育情景剧等课程。
其中,特色课程是“团结花”课程体系的亮点,集中体现了学校宗旨及学校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民族文化课程。学校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办学特色,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通过《民族知识知多少》《民族优秀人物故事传说》《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学》等课程,介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节日、饮食、服饰、歌舞、历史人物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各个民族。另外,根据学校地处满族乡、学生多为满族人的实际,我们开发了“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包括满族剪纸、满族体育、满族艺术、满乡风情、满族文化,把这些课程分别融入到语文、音乐、美术、品社等学科。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知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情怀。
学科实践课程。语文学科开展“读书节”“猜灯谜”“教育情景剧”“古诗文诵读”等实践活动;英语学科结合中外传统节日开展“英语节”活动;数学学科结合中外传统数学知识开展“数学节”主题活动;品社学科结合寄宿学校特点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音乐学科开展“民族艺术节”活动;美术学科开展师生“满族剪纸展览”活动;体育学科开展“民族体育节”等活动。学科实践课程既是学科实践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跨学科综合活动的体验;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又切实符合了校情、学情;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校训课程。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学校充分挖掘校训“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丰富内涵,开发文明—《约之以礼》、勤奋—《天道酬勤》、求实—《以实致远》、创新—《博古求新》的校训课程,通过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建设,不断拓展、丰富其内涵,进而凝聚学校精神。同时,学校通过校训课程的开发着力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与礼同行”“与勤同在”“与实相依”“与新相承”,从而让校训不止停留于口号上,而是内化到师生心中,落实到实践中,真正培养出满乡气质的少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白桦精神课程。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唯一一处原始森林自然生态景区,白桦树林把整个山峰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白桦树象征着奋发向上、永不妥协、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无私奉献等精神。我们挖掘白桦树的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白桦文化课程,包括“正直、智慧、坚毅、团结、进取”五大精神课程。
校园音乐鉴赏课程。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学校每天早饭后播放20分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音乐和弟子规、三字经国学诵读;中午放学播放20分钟五大戏曲(黄梅戏、京剧、评剧、豫剧等剧种),晚饭后是系列校园音乐鉴赏课程(星期一“诗风”、星期二“国韵”、星期三“民族”、星期四“励志”、星期五“环球”),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以学生为圆心,以多彩课程为半径,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营造优质教育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真正为满乡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