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文化: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润泽学生生命

2017-01-04赵志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空间

赵志红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的学校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规划、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网络宣传平台等。因此,当我们步入一所学校时,我们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到的一切,几乎都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与学校的一方一寸、一草一木进行互动与对话,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校环境文化成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他们在学校的生命质量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彰显育人价值。

“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校各种环境因素发挥出教育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学校成员通过有本校特色的方式实现自主成长。”基于这样的本质意义与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优质的学校环境文化。

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系统建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能在不失整体和谐与美的体验的基础上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又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以恰切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来整体设计、系统建构。那么,学校环境文化设计的理念依据从何而来?我认为,应该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与定位中来,因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决定着这所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通常是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学校所处区域的特色与文化、学生的特色与需求等因素综合确立的。学校环境文化整体规划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才能体现其应有之义。

在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多数学校能基于已经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等整体规划学校的建筑、空间布局、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校园网络等,从而构建和谐优质的环境文化。很多新建学校在学校建设伊始便参与设计,与建筑设计师充分沟通,将办学理念渗透于学校设计之中,使学校整体的建筑风格与空间打造都能充分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与环境的有机互动,真正实现润泽学生生命成长。如最近被网络赞誉为“北京魔法学院”的“3.0版本学校”中关村三小。而没有机会参与学校设计的绝大多数学校,都能在现有学校空间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重新对学校进行布局规划与装饰设计,使其更具自身文化特色。例如,史家胡同小学将地面与地下空间打通使用,综合开发,建成全国第一个地下体育馆和立体运动场,大幅度拓展了学校的空间使用率。在这样的系统规划下,学校整体建筑风格、楼宇的颜色搭配、楼宇的命名、楼道与班级的装饰等都与学校整体办学风格相契合,学校自身的环境风格得以形成。同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校训都作为学校的文化景观进行展示,这使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表达。

坚持核心素养培育,打造学校空间课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学校文化特色规划学校课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的核心路径。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意识到,课程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环境作为学生每天浸润其中的场,必然应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的生命在环境的浸润中得以成长。

从北京市中小学办学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都能充分开发与运用现有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对学校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功能分区,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不同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专题性课程资源。例如,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以体验为主题,建构了十大体验实践区,即:种植体验区、阅读体验区、艺术体验区、科学梦想体验区、生活技能体验区、运动体验区、传统文化体验区、自主发展体验区、童年游戏体验区和职业生涯体验区。通过这十大生命体验区的建设,学校将环境文化建设融于学生体验场中。

第二,将学校建筑空间进行综合开发与整体布局,使学校空间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彰显,凝聚更为丰富的课程内涵。在传统的学校布局与建设中,学校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空间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体现出较强的单一性,教室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地方,操场就是学生运动的地方,图书馆则只是承担藏书与阅览的功能。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大家逐渐意识到学校建筑空间的功能绝非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指引,充分挖掘学校每一个空间的综合功能,使其蕴含更为丰富的课程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例如,石景山区高井中学学生在地理课学习地图相关知识时,教师以亲自绘制校园的平面地图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地图知识、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这就拓展了校园作为学校空间的课程意义。再如,很多学校致力于开发阅读课程,而阅读课程的开设场地不在教室而在学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变成了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学校的建筑与装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进入环境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国传统的学校环境建设中,建筑统一规范,“名人名言”是学校墙壁装饰的标配,这些都使学校的建筑只是“房子”,而能呈现出的教育意义微乎其微。在近些年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学校的一砖一瓦都能说话”成为了校长的一个基本信念,学校建筑与装饰的教育意义受到极大重视。例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在两栋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绘制出带有各种标志的马路标识线,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交通知识。

第四,构建与学校文化气质相吻合的特有文化景观,学生在文化景观旁驻足时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相关资源,另外,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园内构建了彼此抵达、知识之门、我们的家园、鸣鼓论道、桐荫乐园、竹林小憩、水木之夏、人文科学、丁香书苑、春华秋实、福寿之园、凝固的风景十二大文化景观,成为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之,在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应该致力于打造更为丰富的空间课程,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

基于学生特点与需求,形成学校环境视觉特色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发展成长的关键场域。学校环境文化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基于他们的审美习惯与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环境的视觉特色。

从学校整体色调的选择上看,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审美上存在较大差异,幼儿园小朋友更喜欢丰富多彩的颜色,因此,幼儿园的整体色调更适合色彩斑斓的风格。小学生对色彩的偏好不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丰富多彩,也不及中学生那样稳重大气,因此,小学校园在选择整体色彩时,以一到两种清丽活泼的颜色作为主色调更为适宜。而中学校园整体色调则应该凸显出一种稳重和大气,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学生的特点。例如,西城区培新小学的主教学楼采用了学生喜爱的三种颜色——绿色、橙色和蓝色。绿色代表低年级学生,犹如嫩芽,慢慢舒展、长大;橙色代表中年级学生,在培新校园逐渐成熟,无论知识、能力,都有所收获;蓝色代表高年级学生,学生的翅膀逐渐硬朗,也快要离开母校,祝愿他们的未来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这样的色彩选择与规划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心理环境。

从学校设施与装饰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点,真正切合学生的需求。例如,学校墙壁上张贴的宣传作品、名人字画等都应该考虑学生的视觉高度,使学生在平视的角度下就能与墙壁上的作品产生充分的视觉沟通。再如,教室内的空间布局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舒适的体验中学习。

综上所述,基于学校文化的视角,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需求,整体构建学校环境,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兼具美学价值与育人功能,是未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空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