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要着眼于四个关键点
2017-01-04林卫民
林卫民
从“管理”到“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字,更是理念和方式。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治理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治理工作,学校治理的关键是什么,都是校长应该探究和思考的。
1.价值观——学校治理的依据
学校需要一个能够“让整个组织系统站起来”的基本标准,全体师生都会分享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以基本相似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对和错、好和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生的自我约束,所有关于学生发展的精心设计都将无济于事。
那些能够推动学校迈向成功的学校领导,展示出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把关注点放在学校的根本宗旨上,放在“教育品质”的核心追求和“培养人、发展人”的核心责任中。在学校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定义自身的宗旨,并围绕宗旨确定组织的意义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此明确学校治理的目的和方向,进而将重点聚焦于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的优先区域。
2.教师——学校治理的关键要素
教育治理的显性特征是民主参与、多元共治,这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与变革,主动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实施方案时,要将学校愿景与教师个人愿景相结合,吸引教师参与教育治理,同时将教师纳入治理体系之中;其次,教师要有主体意识和变革精神,要主动感受时代发展、教育发展的进程,研究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基于专业的教育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赢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
3.问题——学校治理的行动出发点
学校治理的目的是达到“善治”,重点在于找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学校改进行动。
学校要逐条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的92条要求进行“自检”,在此过程中,校长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繁杂的学校工作中找出问题、识别问题的慧眼;认真对待问题的审慎态度;科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敢于冲破各种阻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对问题进行后续追踪的意识。
4.课程变革——学校治理的难点
学校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引导教师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程建设中,校长必须认识到设计出好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并不意味着学校、学习一定会变得更好,事实远非那么简单。当前的中高考改革对学校提出了分类教育的要求,这个要求其实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可能,建设可多样组合的课程体系;二是学生要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承担起选择的责任,做出正确的有利于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选择。
当学校热衷于设计各种个性化课程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跨越很多很艰难的选择障碍。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发展方向,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和要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课程。这也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深入解读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方便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的成功不只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多少选择,更在于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发生,更在于有多少课堂教学是从“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进行琢磨,使课堂学习成为涉及知识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深度学习活动。当学生的学习没有发生,当课堂教学处在一种浅层次的表演状态时,教师即使做得再多也是白忙。
教育的成功并非一定要不断地去创新课程结构,而更需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精细地改良课堂,教育就是每天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和孩子们谈心……在改革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对课程创新的冷静,还要有一份做学问的专心和宁静。
■ 编辑 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