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历史铸造的中国文化艺术永恒

2017-01-04耿耿

收藏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杨老手稿普查

□ 耿耿

Geng geng

八年历史铸造的中国文化艺术永恒

□ 耿耿

Geng geng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面向中国古代书画曾有三次国家级大“普查”。第一次是北宋徽宗时期,随后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第二次是600多年后,清乾、嘉两代,并有《石渠宝笈初编》、《石渠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三编》先后问世。第三次是在1983年,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座谈会,在会上成了立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并随后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中国古代书画大普查行动。

1983年8月,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第一次工作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鉴定一批存放在故宫尚未归还原主的书画。后小组又陆续对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物商店总店等文博机构的藏品进行鉴定。到1990年6月为止,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121个市县,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的收藏,共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制作资料卡片34718份。

作为鉴定小组成员,享誉海内外的文博学者杨仁恺全程参与了鉴定工作,并亲撰60本鉴定笔记,杨老曾回忆说:“我的笔记本从鉴定之日起就开始记录……”,这一记就是8年。

在这8年的时间里,鉴定小组每年分两次赴全国各地普查中国古代书画。进行鉴定时,必须7位小组成员需共同确认,才能被记录为真迹。杨仁恺的笔记则真实记录了鉴定意见,他还用如“○○”“○?”“X”“?”等符号标记,表示作品的真伪或存疑情况。这种纪实性的记录方法,不仅使笔记的内容具有文献价值,而且可以使阅读者对当年的鉴定过程有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除鉴定意见之外,杨老还在非鉴定时间撰写大量对中国古代书画作者或作品的瞬间感想与理性分析的鉴定漫笔。

杨老笔记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这些巨大成就是从自学中艰苦奋斗得来的,是实践出真知,而不是从课堂中得来的,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2003年,那荣利开始着手整理杨仁恺的60本鉴定笔记。60个笔记本中内容庞杂而详细,因此,整个整理工作进行得缓慢而艰难。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的10余年编辑过程中,投入了数十位文博界、艺术界、出版界专家学者。翻开这部厚重的大书,可以查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的作品。书中内容极具专业性,而且词条制作十分精细,包括有作者姓名、作品名称、鉴定符号、作品的形式、质地、墨色、书画编号以及作品的创作时间、作者署款、作者印章、作者题跋、作品上款、他人题跋、传承过程,书画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考古、民俗等等信息。对此,那荣利表示:“这部书的出版也是一项工程。今天回过头去看整个过程——一个字词的考证,要查找大量资料;一个印章的辨识,要耗去好多时间;一段内容的编辑,要反复揣量……确实非常艰难,但也非常值得。”

鉴定笔记全部手稿

笔谈手札1

笔谈手札2

笔谈手札3

鉴定笔记手稿1

鉴定笔记手稿2

鉴定笔记手稿3

另一位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文物界著名专家谢辰生在书中的序言里写道:“八年的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如今已成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不可复制的壮举,老一辈鉴定家的心血集成更是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鉴定组的成员如今只剩傅熹年先生和我,回首往事,与老先生们八年的聚散、八年的奉献,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感慨良多。我国古代书画的研究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工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杨老这套鉴定笔记的出版,必能使新一代的文物工作者们从中受益。生前身后都为文物保护事业奉献,我想这正是杨老一生不悔的追求。”

看似普通的一张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漫漫历程;看似简单的一支笔,但其写就的却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辉煌与痛苦……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集于一纸一笔之中,这就是中国古代书画。正如同,杨仁恺先生生前曾亲自撰写的自序中提道:“我的这几十本笔记是‘文字目录’和‘图片目录’之外、更深一层地了解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这项工程内涵与外延不可或缺的材料……可以再现诸多历史的影像。”1983至1990,这8年虽为短暂的历史瞬间,但这瞬间的历史却铸造了中国文化艺术上的永恒。

(文中摘要出自《中国古代书画三次大普查历史简编》)

韩熙载夜宴图

猜你喜欢

杨老手稿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笼中鸟
丢失的手稿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