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2015年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综述

2017-01-04张晓楠岳瑞同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职业

张晓楠 岳瑞同

(西安欧亚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2010-2015年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综述

张晓楠 岳瑞同

(西安欧亚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职教育相关研究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高职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并加以概括和总结,以期对高职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高职教育 分析研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持。1999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和工作目标。2005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1年8月,出台《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转型,明确了发展方向。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几年来,随着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工程的全面启动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国高职教育战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教育发展之路。高职院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开创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1 高职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1.1 研究文献情况

笔者使用“高职教育”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2010-2015年的搜索,共搜到相关文章17 258篇。其中,会议类论文127篇,学术期刊类14 564篇,特色期刊类2 277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32篇,博士论文7篇,学术辑刊14篇。2010-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年份分布详见表1。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其中,职业学院占到总数的98%以上。

从期刊载文量看,排名前10位的刊物如表2。

表1 2010-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年份分布

表2 载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

从课题立项看,由基金支持的立项课题共476项。其中,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占40%,其余均来自各省市科研基金。

1.2 主要研究内容

以2010-2015年这6年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表于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论述。

1.2.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式构建和改革途径研究等方面。

李玉保(2011)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奖学金-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以及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鲁叶滔(2014)提出,从高职教育制度环境创新、师资建设强化、办学资源运作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等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王亚鹏(2015)提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强国所需求的复合式、创新型、发展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给高职教育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要求。

从研究现状来看,基于区域经济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

1.2.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方面。

李开勤(2010)提出,构建“校企互动,人才互用”长效机制,拓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与途径。蒋宗珍(2011)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培养的新思路。徐东(2012)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完善评价体系,加强专职教师的素质培养以及实施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等措施来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王凤珍(2014)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完善教师“双向流动,互通互用”制度;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下大力气培养专业带头人,在校企一体化过程中培养团队骨干,实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攻坚计划,倡导教育家办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王伟麟(2015)提出,要通过以课程带动、内培外引、外派企业实践锻炼等手段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全提升教学质量。

1.2.3 课程改革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的课程改革研究。

谭属春(2010)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提出质疑,认为不能全盘照搬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要考虑地区和专业区别,创造性地构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高职院校特点的课程改革模式。姚庆文与丁辉(2011)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是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现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提出了从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社会评价对接的操作策略。王淑文(2014)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应构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高职课程标准的范式。丁金昌(2015)提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系统设计适用于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和建立相应的保障条件等举措,确保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顺利实施。

1.2.4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研究主要着眼于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的研究与探索等方面。

周建松(2010)认为,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必须建在专业(群)层面,以专业(群)为单元来搭建平台,建立组织,构建机制。吴结(2011)提出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构建,即强调合作过程的多元主体和“五位合一”。贺修炎(2011)提出,构建起一套完备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治理的内、外部结构,从而建立起全面的校企合作共同治理的协议机制、沟通与反馈(报告)机制、监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刘文清(2012)认为,在校企合作的内外部机制中,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根本的调节机制。吴建设(2014)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应从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双身份”学徒身份问题,形成“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以及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来解决教育模式、学生身份、课程体系、导师机制、评价方式问题。解水青(2015)认为,现实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人才成长的“中间地带”,而可以衔接“中间地带”的人才培养最便捷的方式是“校企合作”。“中间地带”构成了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

1.2.5 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方面。

李建辉(2011)等提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了由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3种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4个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组成的“334”实践教学体系。丁金昌(2014)提出,高职院校要推行“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坚持为学习技能和知识而“做”,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而“做”,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而“做”,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适应“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刘亚珍(2015)提出,针对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和主要就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职业能力分析,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原则来设计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

1.2.6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立华(2010)等提出,要从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方面来创新高职校园文化育人举措。侯德文(2011)认为,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须从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专业课程层和行为层等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汪长礼与李奇亮(2011)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起点,将职业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人格。章康龙与何晓梅(2012)从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现状出发,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互动的机制与路径。巩汝训(2014)等提出,通过塑造教师、学生职业行为文化、职业特色的教学环境、校企合作特色管理行为等进行高职行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周建松(2015)认为,文化建设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不失时机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和育人功能有重大意义。

2 研究趋势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人力优势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建立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需要重要研究的课题。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一环,是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国家教育战略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上述文献的汇总,可以看出各个专家学者在职业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来讲,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独特的学习观等方面开展,具体分类来说:①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2012年7月公布的国家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成为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从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到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各地高职院校也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方面,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订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以及完善“双师型”教师的保障体系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③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中,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步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发展。在课程开发研究过程中,姜大源研究员所主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尤为引人注目并在全国各高职院校通过培训的方式让教师得以领会和学习。④在对职业教育学习观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将研究方向从原本的书本化学习向行动中学习的方向改变。

结合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逐步凸显出系统化、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对比,职业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应用性。这似乎回到了教育的初衷和本源。这些特点对我们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3 结语

职业教育的研究涵盖面广,不学生者在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透彻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成熟。研究角度由以前的宏观大理论大视角逐步变为微观小视角的研究,研究的范围更加系统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之下,职业教育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综述的写作过程中,虽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但依然不能大范围地搜罗相关职业教育的各种论述。笔者对由此导致的一些论述观点的缺失深表歉意。

[1]李玉保,刘斌,刘国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兼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1,(36):29-31.

[2]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3]王亚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10-112.

[4]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5]蒋宗珍.高职“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20):63-64.

[6]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64-65.

[7]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6):106-108.

[8]王伟麟.“校、企、政”三方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8):61-62.

[9]谭属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78-83.

[10]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84-85.

[11]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26-127.

[12]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13]周建松.以专业群(为)单元探索建立开放合作育人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5-46.

[14]吴结.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元化模式构建及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1,(6):65-68.

[15]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18-21.

[16]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10-12.

[17]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41-45.

[18]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5-90.

[19]李建辉,王琴,陈琳.高职教育“33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64-167.

[20]丁金昌.高职院校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1):94-96.

[21]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57-60.

[22]张立华,路占武,王淑梅,等.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举措[J].现代教学管理,2010,(12):61-63.

[23]侯德文.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2):81-83.

[24]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40-42.

[25]章康龙,何晓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互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43-45.

[26]巩汝训,张树礼,江红英.基于校企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93-96.

[27]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建设文化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70-72,78.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