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命的最后,我们如何学会说再见?

2017-01-03覃依晨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爱丽丝医患医生

覃依晨

我们一厢情愿地忙着自己的事情,以为父母就在那里,好好的,并不需要我们去在意,但是,在我们和他们分别的那些时间间隙里,他们却在慢慢地老去。关于他们变老的事实,我们总是在后来才猛然察觉。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当父母老到行动不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热书精华

①如何成功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60岁的拉扎罗夫是位行政官员,他的妻子死于癌症。因曾看过妻子去世前所受的折磨,拉扎罗夫决心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一定要安然离去。后来,他前列腺癌全身转移,消瘦、腹水,压迫胸椎……可他却忘了当初的决定,不敢面对死亡,做出了一个并不明智的选择——进行手术。一周后,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拉扎罗夫终究还是在无法挽回的并发症中走完了一生。

这是书里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当年,阿图·葛文德亲手拔下了拉扎罗夫的呼吸机,听着他的心跳逐渐消失。正是拉扎罗夫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才让阿图·葛文德陷入了思考——“科学进步把生老病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但实际上,医学并没有阻断生老病死的能力”。

面对“终有一死”的结果,我们如何成功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技术可以让死亡的过程拉得很长很长,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过程?阿图·葛文德展开了思考。

【洞悉】阿图·葛文德在书中提出的医疗观是,我们要通过悉心的陪伴和照顾来提升病人的生命品质。在他看来,在生命的终末期,我们未能得到陪伴和安抚而不得安详地离世,这才是最大的失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要等到一切无可挽回时再去悔不当初。

②在生命的终末,到底该如何老去?

爱丽丝·霍布森是阿图·葛文德妻子的祖母,也是他在年轻时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爱丽丝的情形——她穿着熨烫得整整齐齐的衬衫和裙子,抹了点儿口红,鞋跟超过了旁人想象的高度,开着体积庞大的雪弗兰羚羊,一个人独居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家中。那一年,爱丽丝77岁。

等到阿图·葛文德和妻子结婚时,爱丽丝的身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严重的关节炎使得她已经不能跳舞,但其他一切都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爱丽丝84岁时,那时的她依旧可以独立生活,但经常会陷入思维的混乱,还多次在家中摔倒。紧接着,爱丽丝出了一次汽车事故,她在倒车时误将油门当成刹车,那辆雪弗兰羚羊横冲直撞闯过了马路,一头扎进了邻居家的灌木丛,所幸没有伤及路人。汽车事故后不久,两个被雇来整理花园的人通过威胁抢走了爱丽丝8000美元。

家里人明白,是时候结束爱丽丝的独居生活,并为她寻找一个可以度过生命尾声的地方了。最终,爱丽丝搬进了朗沃德老年公寓。在那里,她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空间,家人也尽可能地将那里布置成爱丽丝喜欢的样子,但从搬进去的第一天起,爱丽丝就没有开心过哪怕一刻。

阿图·葛文德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养老院的由来,并直言“养老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安度晚年,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出床位”。他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老”的答案:“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洞悉】我们时常忽略身边的人,逐渐老去的父母,逐渐佝偻爷爷奶奶。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来弥补,可心灵的“近视”要怎样才能解决呢?谁又去守护家人逐渐到来的“夕阳红”呢?老人,缺少的只是你的一句关心与陪伴。

③在医疗尽头,怎么守住尊严与安宁?

阿图·葛文德在完成《最好的告别》一书时,查阅资料时发现,1945年之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家里;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降至17%。而在家中亡故的人,大多是因为死得太突然,来不及去医院(比如严重的心脏病、中风,或者剧烈损伤),或者住得太偏远。“到医院阻止死亡”早已成了我们惯常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无疑赋予了医院“起死回生”的能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阿图·葛文德在书中写道,一对医学专家夫妇,他们双双迈入衰老的栈道,亲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渐下滑,却谁都无能为力……此外,他还写道,1799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喉部感染,经过6位医生实施放血后,第二天晚上就被宣布死亡;他还写了几位总统,亚当斯、菲尔摩斯、约翰逊都死于中风,海斯心脏病发作三天后即过世……

由此我们发现,高端技术、高昂代价境遇中的无效医疗,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降低了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帮了倒忙。美国抗癌协会对此也有具体的调查。他们发现,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的生命终末期患者身上,在生命终末期入住ICU的癌症患者,其最后一周的生命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治疗的患者差很多;不仅如此,患者去世前6周,照料者患严重抑郁症的比例要比普通人要高3倍。

“好死”和“善终”,是我们中国人对生命获得圆满终结的传统希冀。在生命的结尾,生命品质与尊严大于治疗。在书的最后,阿图·葛文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必死性可以被技术颠覆吗?医学的无奈是医学的无能吗?尊严死与安宁缓和医疗有什么关系……阿图·葛文德的一个个诘问,像是在问读者,又像是在问自己。

【洞悉】一个充分活出自己的人,临终时一定是平静坦然的。生前预嘱、安宁缓和、亲人陪伴,这些是生命尽头的阳光;勇敢美好地活着,安宁平静地离开,是对待生死的态度。 我们应该活好每一天,而不仅仅是多活一天。

素材活用

关键词:生命自主权

什么是自主?自主就是“可以做我们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书中讲了一个美式的老年偶像的故事:83岁的哈里·杜鲁门上屋顶铲雪掉了下来,医生说他是“该死的傻瓜”,老人的回击是“我都80岁了,我有权做我想做的事情。”

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不太可能被效仿和提倡,但至少提示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看待生活里老人们那些“老糊涂”“老顽固”的举动,并提醒自己,老人们也许生活上需要我们帮助,但我们不该因此而剥夺掉他们生命的自主权。

关键词:衰老

衰老意味着什么?“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丧失耳聪目明,丧失记忆,丧失社会角色……直到有一天,丧失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而生在这个“走得太快”的时代,眼花缭乱的发展变化更在某些层面加剧着老人们的丧失感。

书中,当看到99岁的梅克沃尔说:“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卫生间。”时,我惭愧落泪:我们貌似为老人做了很多,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却是主观而自以为是的,我们很少问问他们:这是您“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

阿图·葛文德在书中最后的发问给了我启发: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角度与父母沟通,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要,开始从现实的驳杂无奈中多发出一点温暖的理解。

关键词:医患关系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镌刻在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既是一位优秀医生的毕生追求,却也深深地道出了当今医疗的限度和医生的无奈。面对如此境况,医患双方必须在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才有可能缓解困局。

书中,阿图·葛文德介绍了“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三种医患沟通模式,高度评价医患“共同决策模式”。他对共同决策中医患关系的阐释清晰到位:医生既不是战斗中的总指挥,也不仅仅是一名技师,是站在患者立场上的咨询师和顾问,他们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

金句品读

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我们一直都搞错了。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

——阿图·葛文德

【有感】这样的认识,有职业的些许无奈,却是“人”的升华。一些书籍曾探讨过医者成长之路,宣说其理想的线路是从医生精进至良医,升华到大医,修炼成“哲医”(哲学家医生)。在《最好的告别》的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哲医”的影子。是的,阿图葛文德大夫完成了一个医生最完美的精神发育。

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

——阿图·葛文德

【有感】作者的父亲,在70岁被查出脊椎内有一个肿瘤块时,和家人一起梳理出自己的价值观,一直努力去适应和掌控自己的生活。虽然最后他还是死于疾病,但他起码为自己争取来了5年多可以自由行走的时间和高品质的生活。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死亡,不选择逃避,提前为人生的最后一步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然后去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是份难得的勇气,也是种难得的智慧。

猜你喜欢

爱丽丝医患医生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变大变大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