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读四大名著有何不可?
2017-01-03丰联
丰联
最近,有学者发文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看”,这种看法并不新鲜,因为民间向来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老调重弹并引发讨论,可能更多缘于文章作者的身份——北大学者。
文学影响的焦虑,自古有之。柏拉图指控诗歌的罪状,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原因就是诗歌常常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摧残理性、滋养情欲。这一指控,与时下北大学者对名著的指控非常相似。还好,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设计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发展出了最早的诗学。历史证明,柏拉图多虑了,世界因为诗歌的存在而产生了璀璨的文明,而人类的所有罪恶中,因诗歌而起的毕竟在少数。
也一直有人指责童话或民间传说的残忍。比如《巨人传》中的情节,巴奴日与卖羊者发生争执后,使用巧计,使卖羊者和所有的羊都跳到海里淹死了。儿童大多会为巴奴日的聪明而哈哈大笑,但是不是因此培养了他们的残忍呢?未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死”(其实也包括其他成人所谓的诡计权术等)在孩子那里,只是个符号,根本不具备成人脑海里那种阴森复杂的含意。成人臆想中的残忍的世界,反映的其实是成人自身的恐惧。
强行删除古今中外童话中“残忍”的情节如何?正如一个古代的笑话,一个自称擅医驼背的人,把求诊者用门板使劲儿夹直。最后求诊者的背是不驼了,但人却死了。(为了讲道理,我在这里一不小心使用了一个“残忍”的笑话。)
回到中国的四大名著,它们能成为经典并非幸致。事实上,自它们诞生以来,就占据着读书人的书单。现代的大家,如胡适、鲁迅等,谁没阅读过这些小说?没从祖母那里听过相关的故事呢?我们来听听胡适是怎么说的:“我离开家乡时,还不能了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但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在十几年后,我才发现它们于我很有用处。”
【热用立意】杞人忧天/精神陶冶/文学焦虑
【素材现背】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成长经验进行反思——比如,我们有没有因看了《水浒传》等名著而在内心播下了残暴的种子?事实恰恰相反,从这些名著中走出来的孙悟空、诸葛亮、武松、岳飞……却成了我们童年快乐的因子,他们更贴近我们的生命,并给予了我们文学写作上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