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调研:谁在创业?
2017-01-03曾红颖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硅谷引领产业创新进入第五代,也是全球最吸引人的创业乐土之一。硅谷的奥秘在哪里? 2016年10月10日到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课题组对美国硅谷创业创新生态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访问了加州伯克利工程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AMINO等5个孵化器、Google、基因泰克等5家创新型企业,共12家机构。本文聚焦在硅谷创业者身上,从创业者的一般特征,谈到作为创业者梯队的大学生如何在学业和创业中取舍和作为大学老师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与产业化之间如何平衡精力和制度设计,并进行简单的中外比较,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创业者的一般特征
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勾勒了一幅美国独角兽公司的创业者特征:创业者平均创业年龄在34岁,其中74%的创始人担任公司CEO,76%是连续创业者,86%有联合创始人,92%的创始人是技术出身,有19%的创始人有退学经历,并且在创始人中有50%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访问的10家市场机构中 AMINO(风险投资机构)、Eureka(生物医药企业)为华人在硅谷创业,StartX(孵化器)、TwistBioScience(生物医药企业)为法国人创业或联合创业,而卡迪纳尔风险投资加速器是斯坦福大学同学联合运营的机构,本届会长是一个亚裔同学。如此看来创业者来自新移民的比例可能更高。在硅谷的孵化器访问,一个突出的选人标准是创业意愿和能力,而创业者的学历的并不重要,因此退学创业也不稀奇。简而言之,技术创新、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美国创业成功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国内四类创业人群中留学生创业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高学历、海归、技术背景。同时在一些创业热点地区出现了一些圈层创业聚集的现象,如BAT各自的创业系、知名大学的创业群落等,可见中国以创新驱动的创业,人力资源前期投入更大,准入门槛更高,美国学渣创新没人怀疑,中国创业基本需要学霸来背书。
二、创业者后备军: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如何取舍
在美国我们重点访问了加州伯克利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两所学校都位于全球排名top5,相距50公里左右,都位于旧金山区域,该区域形成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之态势。 一是以IT技术为特征的硅谷经济,公司1.3万家,GDP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学习的榜样,一直被模仿,至今无出其右者。二是生物制药保健品为重点的健康产业,以基因泰克公司为龙头,聚集生物公司两千余家,其产品美国市场占有率为65%。三是好莱坞电影娱乐板块。在价值塑造、文化传播、出口创汇方面都是NO.1。旧金山区域形成的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之态没有政府规划的产业引导,自发聚集过程中大学的作用居功至伟。虽然大学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不竭之动力,但两所大学,我们访问的五位教授一致认为,大学生其核心任务是完成学业,不是创业。不鼓励学生在大学休学创业,但却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每所学校都开设创业辅导中心,并且有各种孵化器、加速器。让学生模拟创业、创新环境,演练各种创业情境及技能。2015年,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MBA中,16%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就是说每六个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是创业者,另外还有28%的毕业生进了高科技公司。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多数都是创业创新公司。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相对于创业技能的培训外,伯克利和斯坦福都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创业者的价值追求引导。伯克利强调技术让社会更美好,学生创业中心展示了一件手控的3D模型,是伯克利的学生为一个缺少四指的孩子研发的让手指行动的智能控制装置,为一个残障儿童开发的设备其产量产值都是非常低预期的,但其中澎湃的人文观照让人肃然起敬。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Dasher教授介绍了斯坦福学生培养的三个重点:深爱与激情(passion)、勇气(courage)、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三者中passion是发动机,而design thinking 代表执行力,而courage是保障。走进斯坦福大学华美的天主教堂,恢宏的穹庐下,四壁都是唯美的圣经教义图,下面是古朴厚重简洁的长木椅,仿佛诉说着,理想可以很高远,落地一定要踏实的言外之意。在斯坦福,科学艺术、人文和宗教,非常自然地混搭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即使创业,人文和艺术学科也一样和科学家组成团队,没有学科壁垒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反而呈现出多样性的互补与和谐。
反观中国,大学生一度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等于饭碗+体面的社会身份,随着大学扩张,大学生快速增长,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最近一些年,安排大学生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每年700万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有不同机构估计中国大学生创业率在1%—2.5%之间,在各地调研各类孵化器及园区时普遍反映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从硅谷调研的情况比重来看,大学生缺乏阅历,思想不够成熟,不是创业最佳的年龄。
三、科研人员:教学、研发、产业化的平衡
双创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特别在利益分配方面做出重大调整,政策明确了科研人员利益分享可以占比70%。地方政府、部分高校陆续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有些地方个人最高可以享受95%的收益。国外的情况是如何呢?斯坦福、伯克利大学规定,大学老师在公司兼职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两个,斯坦福大学规定大学老师禁止担任公司管理阶层。可以做顾问工作,也可以申请两年离职创业。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平衡老师的精力,保证把教学作为主业。在利益分享方面,斯坦福的教授,可以每周有一天在企业做顾问,可以接企业的项目回实验室研究,可以转让知识产权给企业,利益分享个人占比1/3,所在系占1/3,所在学院占1/3,而学校不要收益,这样较好的协调了多种利益相关人的关系。国内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有一些激进元素。虽然政策很激进,但实际上大学和研究机构下海创业的人更少。科研人员不愿意下海创业,有三个原因:第一,能力层面,有三个不足,一个是技术研发与市场有很大的脱节。技术转化、转移有相当的难度。第二,科研人员缺乏市场经营、企业管理、财务统筹等多种能力。第三,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普遍不强。另外,从创业动机这个层面上来讲,科学科研人员普遍属于风险规避型,不愿意承担任何创业风险。
四、启示与建议
创业人才甄别和筛选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活力。创新无边界,创业有门槛,谁是合适的创业者,市场说了算,硅谷60年积累的企业存量是1.3万家,而每年硅谷新开办企业1.7万家,其中1万家当年死去,而剩下的7000家中能成功走到IPO的只有1家,其余6999家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知识产权转移、资本兼并成为大企业的组成部分,创业人才甄选一定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宜用学历、阅历来背书,以便建立起不同领域的独立规则,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创业孵化政府要甘当“二传手”。国外的创业创新政府力量单薄,汇集共识与配置资源在短期内难以发挥效果,而我们的国家体制在形成一定势能和速度方面有巨大优势,因此要发挥市场和政府双优势,在一些经过市场初步删选、有一定前瞻性的领域内加快、加密投资或政府授信、赋能,提升产业化布局速度。
科研人员创业创新要多种模式并行。科研人员是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在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区别。科技创业也有多种模式,建议把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和企业发展业务关系,承接项目作为创业考核内容之一。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多元的,除了利益机制外,社会影响力、学术声望等也要有所考虑,大力发展职业化的科技孵化服务。
创业培训中价值观培训很重要。美国创业者孵化中创业者价值观培训是重要的一环,对的人在合适的条件下,做对事就是创业,创业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为了经济利益驱动的创业比较短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价值观的有形化、落地与接受度的教学很重要,值得投入。
(曾红颖,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