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综合评价
2017-01-03陈赛狄张艳明武加成
陈赛狄 张艳明 武加成
[提要] 本文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及相关性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凸南凹”的分布格局,并可分为城镇化综合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及较低四个层级,以便为浙江省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0日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演进、持续推动的历史进程,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集约和生态模式,增强多元城镇功能、构建合理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和城乡统筹发展,它是城镇人口集聚、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发展和谐为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城镇化健康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是建立在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之上的,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总结起来主要包含人口、用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正反向指标,选取了与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相关的三大准则层,包括动力系统(经济效益、发展水平、)、质量系统(基础设施、生活质量、资源环境)和公平系统(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如表1所示。(表1)
(二)评价方法
三、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评价
(一)综合水平空间分异。通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最高为杭州市(0.7666),最低为丽水市(0.2371),绝对相差3.59倍。其中,杭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与温州市位于全省平均水平线(0.4020)以上,其他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本研究借助SPSS19.0平台,利用Ward聚类法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分为4个等级,将结果可视化表达在矢量化地图上。(图1~图4)整体看来,浙江省沿海、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基本呈现出“东高西低、北凸南凹”的分异格局。(表2)
(二)因素分析。结合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从表2、图2~图4可以看出:
1、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城市:杭州、宁波。杭州与宁波作为全省城市发展的绝对核心,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居于前列。杭州市为全省政治、经济中心,其工业基础雄厚、投资力度大,城市经济发展持续、快速;近年来,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社会和谐度居于首位。
2、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舟山。舟山群岛是我国海产经济鱼类集中产区,并依靠海涂发展盐业,海洋经济发达,城镇化动力较足;岛屿城市生态环境较好、居民生活质量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但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足,其中公平系统得分仅(0.0441),位居末尾。
3、新型城镇化水平中等城市:温州、绍兴、嘉兴、台州、湖州。温州城镇化率仅次于杭州、宁波,这与城市开放性相吻合,也表明温州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绍兴市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增速高于城镇,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缩小,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平性建设得以体现。嘉兴市北依苏沪,开放型经济快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越温州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保持浙江省前列。
湖州市城镇资源环境得分为0.0796,仅次于杭州市排名第二;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系数全省倒数低碳发展指数排名出炉,台州居榜首;台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倒数第二,表明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最大,亟待改善。
4、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金华、丽水、衢州。金华市城镇建设逐渐落后于省内沿海城市,新型城镇化动力系统得分居第八位,质量系统得分为最后一位,社会公平系统系数也仅排名第七,这与“宜居城市”等荣誉不相符合。丽水市与衢州市在各项指标评价中均较低,城镇化综合水平不高。两市应积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四、结语
通过构建相关模型计算可以看出,浙江省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北凸南凹”的分异格局,这与浙江省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一致。运用Ward聚类分析法,计算分出城镇化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及较低四个层级;从领域层各要素与综合水平得分相关性看出,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贡献度最大,而社会公平、城乡统筹以及城镇基础设施不能跟上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步伐,大部分省辖市新型城镇化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因此,重视城乡软环境发展,逐渐实现经济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胜男,马昭.海南省新世纪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
[4]孙雪,杨文香,何佳.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