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碳排放量探究

2017-01-03张莉儿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北京

张莉儿

[提要]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后减低碳排放量已是全球共识。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绿色发展;北京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北京市碳排放量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而北京市作为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以雾霾天气频发闻名于世界,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备受瞩目。从自身情况来看,北京市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雾霾天气时常出现,蓝天难得一见,这对居民的健康和整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保证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北京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要完成此任务,必须找出北京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制定环境政策。

(二)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从现有文献来看,普遍认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人口规模结构等。

1、经济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使得外国的研究者很早就意识到碳排放是和经济的发展挂钩的。最早开始探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线性关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斯曼等学者提出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理论,即认为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拐点)时,碳排放量将开始随经济增长而减少。这个理论在1995年被Michael Tucker教授所验证。

2、能源消费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能源消费是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源消费一般会被分解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进行分析。Shrestha & Timilsina(1996)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2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1980~1990年间影响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燃料强度变化。

3、人口因素。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结构,也是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之一。1990年,Kaya公式被提出,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学者们开始考虑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美国J.W Tester等人用此对中、日、欧、美1980~1999年间的碳排放通过四个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刘兰凤、易行健于2008年提出人口越多,肯定碳排放量也越多。除了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也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老龄化结构的国家碳排放量肯定也会相应降低。目前,对于影响北京市碳排放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北京市碳排放现状及特征

(一)统计结果。因为计算单位不同,不同能源的实物量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所以想要对比不同品种的能源消费量,必须通过各种能源实际含热值与标准燃料热值之比,即能源折算系数,计算出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燃料的数量。所选标准燃料的计量单位即为当量单位。本文选取北京市2000~2012年间13年的主要能源消费量的数据来进行测量。可以看出,北京市主要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2012年已达到19.6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处于波动状态,峰值出现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已跌至4.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渐渐失去主导地位且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煤炭消费量早期处于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已失去主导地位。原油消费量早期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峰值出现在2009年,为4.5万吨,近年来处于缓慢下降中,且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虽然基数小,但从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说都基本是持续上升的状态,2012年已达4,312.5吨标准煤,且有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相信天然气作为一种较为环保和使用方便的能源,今后会得到大力的推广。

(二)北京市碳排放量现状。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在2008年以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08年及以后开始缓慢回落,峰值出现在2007年,年碳排放量为3,618.6万吨;最小值出现在2002年,年碳排放量为2,759.5万吨。这13年来的平均碳排放量为3,158万吨。从年变动率来看,2004年出现了一个最高的增长率,为8%;2011年出现了一个最大的下降率,为7%,平均增长率为0.97%。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在这一时期内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有所回落的一种倒U型关系,这种动态关系说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库兹涅茨倒U型机制。在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时,会自发对碳排放量有一个抑制作用。但对于北京市来说,这种抑制作用的大小还需要探讨。

三、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部分曾探讨过,前人的研究认为影响碳排放量的有经济因素、能源消费因素。本文在研究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可能影响因素时,想要尝试综合以上几种因素进行讨论。

(一)经济因素

1、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情况密不可分,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必然会引起高碳排放的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的发展会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选择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这两个因素来代表经济发展状况,尝试探求到底哪一个指标与碳排放量有更大的关系,以及到底是产出还是消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更大。北京市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都保持稳步的增长趋势,人均GDP增速较快,2012年已达到87,475元。居民消费水平的峰值也出现在2012年,为30,350元,说明北京市处于经济较快增长期间。

2、第二产业占比。不同产业间所耗能源总量与能源类型不尽相同,各产业间碳排放量也均有所不同。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耗能源比重最高,为全部能耗量的60%,因此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对总碳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北京市统计年鉴来看,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比一直保持着稳步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趋于平缓,趋近23%的水平。这对于减排工作是有利的。从相对比较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大且逐年递增,第二产业已趋于稳态。

3、机动车拥有量。城市碳排放量最高的三大行业:工业、交通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交通业和建筑业能源消耗结构比重分别为30%、21%、9%。交通业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耗行业,未来交通业能源消耗比重仍会继续上升,交通业高碳排放量问题不容忽视。机动车拥有量的多少决定着交通业碳排放总量,考虑到交通业碳排放对总碳排放的影响,因此选取机动车拥有量作为研究变量。由北京市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北京市机动车拥有总量已从2000年的150.7万辆增长到2012年的520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3%。由于私家车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交通业碳排放量一直上涨,交通业碳排放量日益显示出其在影响总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地位。

(二)能源消费因素。能源强度是实现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能源消费量/GDP),一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能耗效率,能源强度越高说明生产同等数量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量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能源强度还反映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程度,先进的减排技术对碳排放的降低有促进作用,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小。从2000年起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36降到2012年的0.11,能源利用效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增长,在能源强度上北京市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能源强度上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依旧很大。

四、建议

考虑到北京市未来经济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常住人口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经济发展仍要依赖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因此要控制北京市碳排放就必须从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上下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占比与碳排放关系密切。所以必须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比例,特别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而着力推动新兴工业化发展。对于北京市来说,未来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兴能源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商业、外贸出口等,建立低碳产业体系。由第二产业占比数据变化我们知道北京市正向着该方向发展,在转变过程中特别注意长久的规划,注重集群、产业链和自主创新的问题,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复浪费的现象,通过有序发展接续替代型的低碳产业。最终促进北京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开发清洁能源的力度。从排放系数表中我们知道,化石能源排碳量大,污染比较严重。北京市的能源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比较低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降低排放系数高的高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特别注意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源发电。加快速度试点发展风能、潮汐能、沼气能新能源。

(三)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低碳观念,从人们意识形态上扭转能源利用方式。政府应大力宣传低碳观念,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促成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引发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市场需求会转化为产业需求,并对各大行业形成拉动,从而促使企业的创新和转型运动,最终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苟少梅.新疆1990~2010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3.

[2]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3]刘裕生,陈锦.北京市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2002~2011[J].资源科学,2013.

[4]娄伟.城市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资源科学),2011.

[5]孙梁平.山东省碳排放驱动因素与减排对策研究[J].资源科学,2008.

[6]Abigail,L.& Bristowa,M.T.Developing pathways to low carbon land-based passenger transport in Great Britain by 2050[J].Energy Policy,2008.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