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履行省负总责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
2017-01-03项长权
项长权
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三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到2015年底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3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有不少是因为世居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而贫困。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用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认真履行省负总责,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在省、市、县、乡四级都成立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由政府分管负责人任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机构负责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工作,出台省政府层面的“1+6”政策指导文件和14个省直行业部门层面的配套支持文件,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1—9月,贵州省已承接和承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01.77亿元;分两批实施的搬迁45万人481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2.1亿元,建成安置房70839套、已搬迁入住6653户28123人。工作主要围绕5项责任履行展开。
一、履行精准搬迁责任,做到该搬才搬、应搬尽搬
我们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界定,对搬迁对象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搬迁对象的识别选择规定了11步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搬迁对象选择的精准性。坚持以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和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组织12万名干部遍访全省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又开展村寨普查、入户调查、三轮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出全省“十三五”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加上7654个整体搬迁自然村寨中需同步搬迁人口32.5万人,共需搬迁162.5万人。2016年搬迁11万户、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3200个。
二、履行保基本不负债责任,不让搬迁户因搬迁而影响脱贫
坚持三严标准,一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标准,规定搬迁到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在中心村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二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建设成本,除建房用地由当地政府提供外,规定在城镇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500元左右控制,在中心村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200元左右控制。从实施结果看,城镇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200—1600元之间,中心村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100—1300元之间。三是严格兑现安置住房建设补助和奖励政策。对贫困户搬迁住房人均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每人再奖励1.5万元。从已搬迁住户情况看,补助资金加上奖励资金,不仅可以抵消建房成本,还可以进行简易装修,有的还可以购置简易家具,基本实现了拎包入住。目前,我们正在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设计全省统一的安置房标准图册,对安置房建设的标准、规格和造价成本等作进一步的规范要求,标准图册拟从2017年的项目开始应用。
三、履行稳得住能脱贫责任,让搬迁户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既安居又乐业,实现搬迁脱贫、发展致富
坚持以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就业机会相对多的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集中安置为主,尽量避免在农村安置和分散安置,积极推进跨县安置,以此阻断贫困因子的代际传递。今年第一批搬迁的30万人中,县城安置占29.1%、集镇占46.5%、产业园区占9.8%、旅游服务区占5.7%、中心村占8.9%,集中安置比例达到97%。安置区同步建设完善的路、水、电、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型社区。
坚持产能需求和就业容量确定安置点规模,对搬迁户全部建立就业脱贫台帐,通过到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就业、到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由政府组织规范化培训后外出务工等渠道解决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已搬迁户户均实现1.5人就业,不少“30、40”等大龄单身农民搬迁后很快找到了对象结了婚。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政策资金,鼓励农业开发经营主体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打包连续片开发,搬迁农户按土地权益分享开发红利。
坚持就高不就低,由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城乡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搬迁贫困户患病医疗费负担,有的病种经“三重医疗保障”后甚至可以实现零负担治病。对贫困户子女上普能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免除学费、教科书本费、住宿费,并给予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上普通高校的免除学费,并给予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
四、履行资金统贷统还责任,让市、县、乡政府集中精力抓实施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省负责统贷统还,专门成立贵州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由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与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由公司承接、承贷、管理和偿还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央财政贴息信贷资金、省级统筹的相关补助资金、其他银行信贷资金本息。资金直接通过县级平台拨付到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认真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全省范围内流转交易,交易收益全部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还贷,今年前8个月已完成流转交易8050亩,交易金资金21亿元。
五、履行精准管理严格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见效
坚持运用大数据精准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国土云”的地理信息系统与“扶贫云”的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和易地扶贫搬迁实物工作动态信息系统有机融合,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远程督导与实地督查相结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分布及实施进度、搬出点和安置点进行精准定位,对安置房建设推进情况、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等实行全过程动态遥感监控,对搬迁对象识别、资金划拨、检查验收等各环节进行台账管理,对问题比较多或进度比较慢的地方进行精准督导,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坚持责任链紧扣任务链,以问责追责倒逼担责尽责。建立了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五主五包”责任制,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任务不完成、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注重转变干部作风,重视做好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积极推广基层创造的“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工作法,变贫困群众“要我搬”为“我要搬”。加强检查督导和监督问责,对发现的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曝光警示,及时进行督促整改。通过设立“扶贫专线”、民生特派监督、开展专项巡视和专项审计等方式,加大监督问责追责力度。今年以来,省指挥部已经开展了三轮督查督导,派出4个片区工作组常年驻扎在县乡村一线包片督促指导,对近60名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免职、降职、暂缓提拔、行政警告等问责处理。用高频次、多形式的检查督导和监督问责工作,对各地的工作即增加了压力,又激发了动力,使他们不敢懈怠、不敢疏忽、不敢出错,搬迁脱贫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