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经验教训探析

2017-01-02

国防 2017年4期
关键词:军队改革

喻 江

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经验教训探析

喻 江

中国古代军队改革始至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之际,从商周时期及至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历次军队改革从来都受到政治制约,改革成效直接影响着国家命运、军队发展及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走向。本文深入阐述了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主要内容,系统总结了古代军队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正在进行的军队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防理论 军队改革 经验教训 探析

作者:喻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研究员,大校

中国古代军队建设非常具有时代特性,从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到秦汉时期之后的封建社会,再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包括各个诸侯国,都有适应局势、顺应潮流的改革强军历史。回顾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历史,深入分析改革的主要内容,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正在进行的军队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队的改革涉及古代军队的领导指挥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力量结构、人事政策制度等。

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的改革。所谓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核心内容就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对军权的控制和掌握。在中国历史上,总的趋势是军权越来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从而使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在军队建设领域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以下各个时代的相关改革,都证明了中国古代军队领导体制改革是与中央集权政治的历史进程相同步,影响极其深远:甲骨卜辞中所反映的商王对军队征伐、调动、指挥权控制的逐步加强;西周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春秋】孔丘著、梁知注评:《论语》【M】,190页,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原则的确立;战国时期各国虎符发兵制度的普遍实施;西魏宇文泰建立府兵制与隋炀帝时改革府兵制,是将兵权归于中央或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分离统兵权与发兵权;清朝中央只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务;等等。

兵役制度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传统、地缘以及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中国古代循环实施过“兵农合一”①刘昭祥、王晓卫:《军制史话》【M】,7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的民军制、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四种类型的兵役制度。兵役制度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兵役制度改革宗旨以及趋势而展开。为保证兵员的提供,在兵员充足的基础上,精干军队以提高战斗力并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根本;而实现兵农分离、强化常备军性质,使军队职业化更是兵役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国者都能根据国家所面临的客观条件,单行或并行一种乃至多种兵役制度,根据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保证兵员来源,充分说明兵役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古代军队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力量结构的改革。中国古代军队力量建设受国家地理环境,特别是战场地形环境、作战对象、作战方式、军队成分构成及武器装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明智的治国者能够根据国家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军队力量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顺应时代变化的需求和适应战争形式、作战方式的变化。如春秋时期吴、楚、越等南方列国,针对水系广布的特殊地理条件而大力发展水师,力争掌握作战主动权;晋、郑诸国“毁车以为行”②刘先廷、姚有志编:《说东周话权谋》【M】,18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改变单一车兵力量结构以发展步兵;汉武帝适时进行兵种力量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骑兵部队以战胜匈奴;明代君王顺应火器技术的发展需要,设立神机营火器部队;等等。这些军事力量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均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争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事政策制度的改革。政策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军队改革的中心问题——包括用人制度、赏罚原则、官兵关系等,以激发调动广大将士从事战争的积极性。奴隶制时代的政治特色是血缘宗法条件下的亲贵合一,职官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官事可摄,反映在军事领域就是军政合一、文武不分。当时的高级职官全由奴隶主贵族所把持,他们平时居则为卿,充当政务官;战时出则为将,担任军队统领。虽然在选官任用问题上也肯定和执行“尚贤”③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M】,6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原则,但只限于奴隶主贵族内部,即所谓“建官惟贤,位事惟能”④李振宏主编:《四库群经名言名典》【M】,512页,辽宁,沈阳出版社,2006。。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军队改革,一方面根据战争活动的需要,改变官事可摄、文武不分的旧格局,确立文武分职、将相分权的新体制——“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⑤【战国】尉缭著、刘春生译注:《尉缭子》【M】,6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另一方面根据新兴地主阶级任贤用能原则而出现了“布衣将相”⑥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M】,201页,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局面——韩非子历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⑦韩非:《韩非子》【M】,15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造就了白起、王剪、廉颇、李牧、赵奢等一大批出身平素而又能征善战的名将,满足了在激烈兼并统一战争条件下军队建设的基本需要。推行军功爵⑧所谓“军功爵”,实质含义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它是新兴地主阶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军功爵制在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应该说,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调动了各诸侯国广大将士参战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范围和内容远远不止前面所述所列,还包括军队训练制度、军事法规、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二、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经验

中国古代军队改革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它的发展和深化,与各个时期客观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一定的经济状况、政治条件、文化传统、军事实践作用于军队建设的必然结果,体现在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古代军事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经济改革与军事改革紧密结合。农业经济作为古代中国的国民经济主体,富国强兵与此息息相关,为此,历朝历代但凡有作为的治国者,无不把富国强兵作为最根本的国策予以积极倡导和大力施行。春秋时期齐国“作内政而寄军令”①蔡安勤、王莲生注译:《国语译注》【M】,255页,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晋国“作爱田”“作州兵”②金景芳:《论井田制度》【M】,63页,山东,齐鲁书社,1982。,都是从经济变革入手,引导军事上的改革,构建起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齐桓公、晋文公先后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战国初期的魏国变法,也是先从经济改革开始,推行“尽地力之教”③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M】,8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发展封建小农经济,随后跟进军事改革,推行郡县征兵制,建立起精锐的“魏之武卒”④司马路:《汉朝的密码》【M】,38页,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魏国从而强盛一时。

建设高度集中统一的军队。兵权统一,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国家在政治上得以统一,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才能有军队的统一,而只有军队高度集中统一,才能真正强化中央集权和保障国家的统一。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几乎贯穿于我国古代历史的全过程。我国夏、商、周时期都是标志着天下统一的中央王朝,但国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央王朝管辖着大量各自独立的诸侯国,政治上盛行宗法分封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度,因而,军队和军权都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割据和战乱,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才告结束。而秦始皇的励志改革,为秦朝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大统一的局面,为我国2000多年来建设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不断完善军队的构成。军队改革归根结底是要不断改善武器装备、建设新的军兵种,跨越式进入较高级的阶段,而这当中一定的社会科技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军事思想中很多都提到了军事科技、武器装备与军队改革和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进入战国时代后,社会制度急剧变革,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式铁制兵器以及云梯、弩等的大量出现,使得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军队构成和作战方式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和变革,步兵、车兵与应运而生的骑兵、引入中原的舟师形成了当时的四大兵种,以各个兵种相互配合的作战方式,取代了中原地区传统的车兵车战的方式。这一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秦汉及至元明时期,军队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作战方式、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自上而下地实施改革。军队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和统一,在改革的过程中更需要绝对的稳定和令行禁止。改革历来存在着风险和危机,尤其当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交织在一起时,涉及各种社会关系的转换和社会利益的调整,往往充满着各种尖锐、激烈、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有鉴于此,军队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首要条件,它既是社会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又是搞好军队自身改革的根本前提。因此,军队自身的改革首先必须自上而下地实施,确保绝对的全军一致服从与稳定。其次,必须把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以确保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其三,上层统治集团对改革须保持一致的认识、行动。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改革中也有不少好的做法和传统:重视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求一致;重视观念更新,耐心说服,改革推进者先行,发挥引领作用;重视安抚,缓和并避免激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

三、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主要教训

中国古代军队改革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深刻的教训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富国与强兵相脱节的改革,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中教训最深刻的莫过于东汉和北宋。东汉朝廷不仅没有把富国与强兵联系起来,反而采取一系列“销兵”①黄今言、邵鸿、卢星、赵明:《中国军事通史》【M】,185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措施,片面强调儒家礼教思想的统治作用;整个东汉一直内乱与边患不止,最后因黄巾起义爆发,导致东汉王朝在军阀混战中灭亡。宋王朝没有确立富国强兵的方针,而是实行养兵防患的方针,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②曾成、张艳国:《资政史鉴·为政卷》【M】,8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将它作为祖宗家训秘传子孙,以致“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③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M】,824页,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因而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不治之症,迭败于辽、夏、金、元——最后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

忽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制约军队发展。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军队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改革,尤其是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的过渡与变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曾有过极为严重的教训。明末,徐光启等一大批进步科学家,积极研究我国传统的火器技术和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对于促进明朝军队由冷兵器向火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变革过程被清兵入关所中断,尤其到了晚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将自己孤立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西方世界之外,严重阻碍了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步伐,也使军队发展停滞不前。

中央集权削弱或军权失控,必将造成国家分裂。由于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人们的认识不断反复,在中国进入秦代以后,因中央集权削弱或军权失控而酿成分裂割据之患的教训屡见不鲜。如秦亡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而导致天下大乱;西汉初的吴楚“七国之乱”④张秀平等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M】,69页,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西晋时爆发的“八王之乱”⑤张秀平等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M】,121页,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进而导致十六国大乱和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对立;唐中期的“安史之乱”⑥张秀平等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M】,171页,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进而造成藩镇割据和后唐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明初爆发长达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⑦张秀平等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M】,311页,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清初有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⑧张秀平等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M】,290页,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队改革虽然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也受时代背景和条件的约束,但改革的实践则充分表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的军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支撑;国家繁荣昌盛是军队改革和建设的根本之道。坚持古为今用,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成功经验,又要历史地分析和吸取其深刻教训,以利我们把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搞得更加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4-0016-04

猜你喜欢

军队改革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改革之路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