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市农家乐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2016-12-31刘小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5期
关键词:平凉市农家乐旅游

刘小军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744000)

1 平凉市“农家乐”发展概况

平凉市“农家乐”起步于2006年,主要是依托旅游景区、城市近郊和新村建设等资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农家乐建设作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旅游局《关于创建旅游示范乡(镇)专业旅游村星级农家乐的指导意见》、《甘肃省专业旅游村评定暂行标准》和《平凉市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标准》,集中力量,全力推进,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乐213户(含养生农家乐135户),其中,崆峒区42户,泾川县10户,灵台县45户,崇信县28户,华亭县21户,庄浪县32户,静宁县35户;从业人员1100多人,年接待游客22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这些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崆峒区寨子街村、泾川县康家村、静宁县八里镇大路村、泾川县王母宫、崇信县龙泉寺、华亭县石堡子工业园区、庄浪县云崖寺景区和城市近郊。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泾川县康家村为代表的部分旅游专业村以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农耕文化底蕴和基础服务设施,紧紧围绕“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村景,参与农村生活新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餐饮休闲服务大院、文化广场、老年人幸福院、村民文化室、农家开心采摘园等建设,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数量不断增加。

2 平凉市“农家乐”发展现状分析

平凉市农家乐依托旅游景区开发、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载体迅速成长壮大,部分也成立了专门的协会组织。通过调研了解,大部分农家乐的发展主要是停留在餐饮功能方面,内设布局大多千篇一律,经济效益能维持在年均15万以上的农家乐都能维持发展状态,而利益最大化驱使部分经济效益不高的农家乐陆续停办。

2.1 自然环境基础和区位条件方面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多万张。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林业资源在省内有较大优势。

崆峒区依托5A级景区崆峒山及中心城镇建设,开发农家乐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泾川县依托大云寺、王母宫等名胜古迹,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突出,如辖区内的党原乡高崖村,借助美丽乡村开发农家乐,能够保障客源流量,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在原址兴建农家乐,势必造成载体浪费;崇信、灵台、华亭依托本地环境资源、区位优势,不仅吸引本土游客观光旅游、休闲消费,同时还能获得外地游客的青睐,只是在载体和主题规划方面过于平淡,魅力不足;尤其华亭县域更应考虑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打造矿产开采缩略式体验区以及本土药材种植衍生的养生旅游;静宁、庄浪则能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在开发农家乐过程中极大满足“购买”需求。

2.2 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平凉市各县(区)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要务来抓,市、县、乡三级政府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大大加快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之全省开展的“双联”行动,区域美丽乡村、小城镇等建设,农村道路、环境卫生、住房条件、通讯设施都进行了大量投入,主要道路通达便利,游客可乘车直达农家乐经营户,农家旅馆配备卫生间、电视、电话、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明显改善。这样的村庄环境和住宿条件虽无特色,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对卫生舒适度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电网、饮用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的同时,极大激发了当地百姓对农家乐开发的信心,尤其是一些返乡成功人士等的开发创业信心,传统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宽延伸,自然风光、农家饭菜升值为旅游吸引物,加速了当地农民向非农领域的转化,促进了产业养殖、种植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第一产业,发展了第三产业,优化了当地农业的产业结构;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难问题。

2.3 政策引导及规划布局方面

目前我市已建成的农家乐在布局方面相对比较分散,农家乐的功能设置定位低下,差异性小,虽然有主题比较突出的成分,如一些农家乐设置了休闲垂钓,还有些采摘体验等方式的跟进,但大多功能设施落后简陋,像民族特色、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农家乐几乎不存在,且在地域分布方面,呈现出景区、城郊农家乐一片繁荣,而县域偏远区域的农家乐门庭冷落。

走访座谈中发现,大多农家乐的建成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注册登记,建成后均以餐饮主营,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平时除卫生监管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检督查,其他如旅游部门也只是在景区、旅游点附近农家乐督查指导,并没有其他相关部门巡视检查,暂无等级评定等方面的细则出台,主要呈现单打独斗的局面。各县(区)农家乐经营极不平衡,比如崆峒区农家乐经营依托景区和城镇建设,在客源方面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农家乐遍地开花,现有农家乐也能够积极跟进改造,相反在县域内的一些农家乐,由于客源量有限,经营效益不尽人意,比如灵台县原有的部分农家乐纷纷关门停业。

尽管从省级到市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存在执法条件不成熟、执法依据有空白等问题;另外,由于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开设不具有行政许可权,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却是难以有力发挥。农家乐在监管方面并没有明确提出由哪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也只是管理真空状态,没有真正意义的农家乐准入制度等相关措施。

2.4 规范管理及监管机制方面

尽管大多数农家乐都能及时跟进设施改善,但卫生环境还是不够理想,农家乐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引起环境、水质的污染,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控难度明显较大,相当多的从业者未经培训,环保意识差,操作不规范,无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开设不具有行政许可权,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自然难以有力发挥,其它相关部门也无权在农家乐生产运营中系统性执法监管。农家乐提供的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农家乐旅游现在仍以品尝农家饭菜为主,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更多地化身麻将馆,缺少文化内涵。农家乐缺少特色,部分农家乐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利润,忽略了本身特色的开发与保留,从装修布置到菜品档次、娱乐项目,复制了城市的酒店,使农家乐丧失了应有的“农家”特色与文化内涵。

3 平凉市“农家乐”发展对策建议

3.1 准确定位,合理布局

平凉市农家乐开发需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现实状况,不盲目跟风,不随意扩张,而应该在政府牵头的统一规划布局中,一期一期、一个点一个点、精雕细刻地建成发展。走访调研中大家较多提及陕西的袁家村、陇南、庆阳等地农家乐发展模式,我们讲应该学习这些成功案例发展的经验、理念及内涵性内容,绝不是复制模式。平凉市域的文化底蕴各有不同,内容相当丰富,单从各区域的乡村大舞台的表演就能感受到各地的差异性,不追求“高、大、上”的一色化发展,只要能结合各区域民俗文化核心内容,能呈现本土文化、精神的农家乐开发,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在今后开发的农家乐项目,以餐饮服务准入的老路是不尽合理的定位。

农家乐开发需要着眼全市、放眼未来,在布局方面整体性、系统化地统筹规划,降低经营风险,全市一盘棋的思路,真正意义把旅游参观和农家乐以及其他经营方式综合起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避免千篇一律。另外,也不能牺牲将来的发展,换取眼前的利益,比如在景区待开发领域,应该避免有碍将来发展之需的“应急式”开发。

3.2 建构机制,整改乱象

平凉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家乐旅游服务经营活动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的经营主体的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并没有明确负责单位。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验收,审批程序(准入审批和星级评定)的牵头单位,经营、管理、处罚等措施的监管实施等方面权限凌乱模糊,致使不达标农家乐大批量诞生。如对崆峒区农家乐走访调研了解到,公安、工商、卫生、物价、消防、质量监督等部门极少联合统筹参与管理,游客维权困难,农家乐经营主体更是临时应付。

建议将曾用农家乐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基础上,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生成平凉市农家乐管理方面长期参照性法规,尽早破解政府部门对农家乐管理无抓手的难题。只有明确全市农家乐管理主管单位,土地使用、开发规划、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游客维权、环境卫生等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农家乐经营主体的归属问题。

3.3 政策扶持,等级评定

走访、座谈中发现,平凉市农家乐主要凭借农民自有资金和其他融资渠道建成、发展,投资力度明显滞后发展需要,导致部分农家乐在经营规模扩张、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民俗文化挖掘等方面还不够到位。今后在农家乐开发的资金筹措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给予政策性扶持,帮助布局范围内、高标准定位的新生农家乐尽快建成运营。

现已建成的农家乐应在统一规划、指导下,不断升级改造,逐步推进功能标准化,主题明晰化。目前,农家乐发展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也未形成全市农家乐发展指导意见和管理标准,特别是对农家乐经营户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人员培训、服务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条例,对该行业监管的牵头部门不明确,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

相关部门对农家乐开展星级评定,逐步建立我市农家乐的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我市旅游接待能力,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产业配套,提高和规范我市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美食餐饮,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要根据《甘肃省专业旅游村评定暂行标准》、《平凉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按照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平凉市农家乐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平政办电发〔2013〕47号),集中力量对全市现有农家乐经营户、乡村旅游示范村,从经营行为规范、经营环境卫生、餐饮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进行全面督查检查,对新建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但管理权限的模糊化无法保障各类合理制度的顺利推行。

3.4 队伍建设,完善服务

目前平凉市农家乐尤其是县域农家乐从业人员大多是村庄农闲妇女,固定员工较少或员工流动性较大。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和服务意识淡薄,身体健康状况难监测。单从食品安全来讲,应该对农家乐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积极开展政策法规、岗位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引导行业自律,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努力营造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

应定期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把培训工作贯穿农家乐开发至运营整个阶段,积极开展卫生和安全教育。开展培训工作,进行专项卫生和安全教育,引导和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抓好各项卫生和安全防范措施。旅游主管部门要对所有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农家乐服务专题培训,通过经营管理、营销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礼仪服务等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3.5 创新经营,提质增效

今后农家乐发展,还应坚持在完善农家乐旅游产品方面下大功夫,开发一批以农耕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作场景以及民俗习惯为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活动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观光游,农村生态环境度假游,农家乐休闲娱乐游,吸引游客零距离接近“三农”。

林家乐、渔家乐、果农乐、花农乐、汉家乐等不同主题的农家乐,在努力打造自身建设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地结合现代多元化媒体宣传途径,如高崖村网站推介平台搭建等。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电子旅游指南等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对接现代化旅游攻略的路径取向,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农业产业、景区旅游、农家乐开发等多领域共同促进,共同繁荣的良性发展局面。

猜你喜欢

平凉市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平凉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