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机遇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016-12-31黄勇
黄 勇
(广州万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620)
1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量、欧洲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三大进出口国,人均GDP增长率高于所有发达国家,而政府债务则低于发达国家,家庭负债处于最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在世界经济组织中具有较高地位,尤其是制造业在世界各国中独领风骚,全世界每五台车就有一辆是德国制造。德国历史上是出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科学家的地方,如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堡、尼采、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等,还有影响我们至今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德国工业成功的经验主要归结于定位制造业为国家支柱产业、倾力打造产业集群、坚持产品出口国际化、借助隐形冠军助推发力、铸造世界顶级企业和品牌、推行绿色低碳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协会组织、科技研发独一无二生产制造实现工业3.0、厚植的企业文化等。
德国工程科学院在2014年4月4日《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重点提到德国如何与其他国家相匹敌问题,报告分析美国牢牢掌握控制着了云计算、存储器、操作系统等领域的高科技,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于2009年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2年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调整计划》,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发展高低端产业并已奏效。报告也称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到发展制造业,事实上,中国制造产品已经遍布全球,2014年GDP产值和进出口总额已超过德国。为了延续德国制造业的辉煌,保障制造业的未来、继续执掌牛耳,发展工业4.0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2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异同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中国制造2025》规划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力争用十年时间即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德国工业4.0的目标是要保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中国制造2015则是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两者均是在对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后做出的决策,均指向先进制造业,都结合了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有共通之处。
但显然,两者还是有重大差别。首先,侧重点不同。德国工业4.0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环节,建设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究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三项集成。中国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定位,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互联网+制造业,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其次,实现的基础不一样。德国企业已完成工业3.0,而中国企业许多电气化2.0还没完成,另外,在品牌、市场份额、研发投入、产业集聚集成、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保障体系不一样。德国“工业4.0”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要有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八项计划。中国2025要完成任务必须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特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重点发展。
德中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互补性较,特别是在制造业经验、企业投资经营、高科技产品应用、工业4.0产品的先行先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空间。
3 德国工业4.0对制造业GJ公司产业升级的启示
广州GJ集团公司主要经营橡胶轮胎、化工、生产性服务业为的市国有企业集团,资产总额120亿元,GDP产值55亿元,利润5亿元,人员近万人,通过明确战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开拓发展,集团经营业绩逐年提高。
对照德国先进制造经验,GJ公司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规模不大,生产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品牌知名度低:产品轮胎虽有三分之一出口到美国、三分之一出口到欧洲,三分之一的国内销,油漆销售仅限于南方市场,市场营销模式落后;高度依赖传统的代理分销模式,研发投入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201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为1.67%,远不如德国制造业的5%的比重,等等。学习借鉴德国工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今后时期GJ公司将重点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1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提升企业规模
根据广州市“退二进三”的规划,地处番禺中心的橡胶轮胎基地600万条半钢轮胎、100万条全钢轮胎产能面临搬迁,经过综合比选,600万条半钢轮胎整合进入从化鳌头工业园区,100万条全钢轮胎整合进入合肥汽车零配件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两个项目合计投资40亿元,将于2016年,2017年将分别建成投产,新增产值45亿元,进一步优化集团轮胎产业国内生产基地布局,提升市场份额,增强整体竞争力。
3.2 瞄准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打造轮胎“梦工厂”
对于新建的轮胎工厂如:从化、合肥,集团按照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高起点进行规划、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管理,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的“梦工厂”。设计开发CPS信息物理系统,功能包括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配送在内的全过程产业链。考虑到项目分期建成投产以及生产基地原有产能的衔接,计划按照工业4.0构思“双轨制”的路线,即:首先建成生产制造的MES系统,在保证产品分期下线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扩展和互联互通功能;再改造或扩展公司的办公OA系统、财务管理EAS系统、人力资源HR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等,建成完整的全价值供应链信息管理CPS系统。生产过程提升自动化水平,应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大量使用机器人,保证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将轮胎新扩建项目打造成为德国工业4.0版、中国2025制造的先行先试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
3.3 企业内控管理变革,营销模式大胆创新
随着CPS系统的建立,必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工、职责分工带来影响和变化,为使工艺流程更加流畅,管理更加高效,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和变革力度,与时俱进,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结构一体化和柔性化生产。
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传统的总代理分销制,节约供应链成本,大胆创新营销模式,营销渠道下沉,在全国范围建立形象店、终端店。在国外如欧洲、美国、巴西等设立办事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扩大产品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利用互联网+产品的功能,借助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微信、APP工具进行O2O线上线下营销,在CPS系统建成后直接利用平台系统可以开展电商直销,取代第三方平台。
3.4 加快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借鉴德国Euref-campus欧雷夫智能城市园区、Adlershof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区的做法,利用停产的旧厂房,打造政产学研企研发创新的基地。
首先,在原有分布在各子公司的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工作站的基础上,整合成立橡胶、化工研究院。加强与国际知名的法国、乌克兰研究院校合作,同时与国内知名院所共建,实现政、产、学、企的合作研发联盟,促进科研水平提升,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其次,依托大学城的优势,利用番禺工厂地块资源打造创意高科技园区,引进研发力量,招入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电、循环经济、科技孵化器企业进园,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对进入园区的中小微型企业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3.5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金融与实体有效结合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GJ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积极参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改制上市工作,参与已上市的增资扩股工作。充分利用好传统的银行授信、发行中短期票据、发行企业债券、发行公司债,有效增强集团实力。大胆尝试经营性租赁模式创新,在节省经营费用的同时,实现轻资产运营,重组收购国际国内关联企业,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结合,实现公司快速发展。
3.6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三中心一体系”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依附于生产制造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涵盖采购、生产、销售、信息等)、金融、创意园区、商业地产等。GJ公司要大力发展交易平台、科技研发、创意园区、金融资本、土地开发、商业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借助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优势,推进生产制造与仓储物流分离,完成供应仓储物流一体化工作,打造供应链管理模式。助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体系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德国的学习考察,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面向未来工业4.0的构思,GJ公司结合企业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优势,注重“效益质量、创新驱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的原则,把握时代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加快转型升级,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德]波特霍夫,哈特曼.工业4.0:开启未来工业的新模式、新策略和新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Z].2014.
[3]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