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三农”不可忽视三大“原发性风险”

2016-12-31文/刘

中国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种养原发性三农

文/刘 欢

投资“三农”不可忽视三大“原发性风险”

文/刘 欢

什么是“原发性风险”

近年来,“三农”领域的投资如火如荼,私人流转山林、购买庄园、众筹式家庭农场、巨无霸企业的集团军战役式推进,虽是各有成败,各自悲喜,但由于投资方对“三农”想当然的主观误区造成的巨大风险,仍如原上野火般不断焚毁着一茬又一茬的投资枯草。从投资人对“三农”领域的偏见开始,他们对各种事实、数据就出现了“选择性失明”,这些从投资“三农”伊始就根植于核心决策者心中的“偏见”,就成了其后一系列风险喷涌而出的根本源头——“原发性风险”。

事实往往是这样的:经过现金与血的洗礼后,投资人挺过了各种“未及预料”的风险,也逐步消除了头脑中对“三农”的偏见,“原发性风险”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数千万甚至更多的人民币。

悲剧就在笔者眼前一幕幕重复上演:

一对靠修高速路发家的夫妻,直瞪瞪地看着用卡车拉出猪场的病死仔猪,欲哭无泪;多少做水泥、铜铝、房地产、高速路的企业和个人,在集“农业、农村、农民”为一身的“三农领域”鳄鱼进来,蜥蜴出去;奔驰进来,自行车出去。

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前消除掉上述“原发性风险”,节省不必要的“学费”呢?

现就通过对笔者亲身见闻的“三农”投资案例的规律性总结,讲讲三大 “原发性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规避。

风险根源

政府扶持什么,支持什么,我就投资什么

持这一观点进入“三农”领域的个人投资者,多是从体制内出来的人,不辨缘由地惟上是从惯性思维是该观点的源头。关于“三农”领域,需要向该类人群说明的是:政府扶持“三农”,是由于这是个基本面赔钱的领域。

欧美等国家从百年前就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因为农业是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吃饭产业、民生产业,但是它又不能创造出第二、第三产业那样的丰厚利润,政府只好对坚守农业领域的有专业特长企业进行补贴,引导其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政府对容易赔钱的领域给予补贴。不知这样的补贴理由,是否还会成为私人投资者跟风投资的理由?

专为套取政府补贴而进入该领域的前“体制内工作者”并不罕见。就“三农”领域来讲,要发展得顺风顺水,政府的银子和市场的银子都要拿,这才能成。

“三农”很简单

持这一观点进入“三农”领域的投资者,多是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和个人,他们在工业和服务业中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由于其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发现”,“三农”的钱更好赚,就转投该领域。

该类企业和人群,出现的问题在于:

1.他们数十年前曾经在农村待过,做过农业,但是对现代农业一知半解,仍用改革开放前的记忆在“看”当今的农业。农业已经从三十年前的“零门槛”发展到今天的“高资本、高科技、高人力资源”的“三高”领域。

没有大资本引导出的规模效应,当今从事农业已经很难赚到钱,无论是利润总量和利润率都很难保障。而且农业各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多轮洗牌,长期经营的企业,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比钢铁赚钱的养猪业,一个基础规模为五百头母猪的自繁自养的猪场,固定资本加流动资金,五百万元是入行基本;日进斗金的动物疫苗行业,没有一亿元人民币,不要动那个念想;一个像样的饲料工厂,几千万的投入是必要的,这还没有计算密集的人海战术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

农业是食品行业的源头,是生命科技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涉及到的育种、病虫害防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污染防控、种养循环、土地消纳发展等各项具体工作,哪个不是生命科技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如果没有长期而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做农业寸步难行。若梦想如天神般从第二、第三产业“降临”到农业,立即就所向披靡,大肆捞金,无异于痴人说梦。

悲剧的现实往往是这样:纯粹依靠“资源透支型增长”和在中国经济上行期靠“风口投机”,不重视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败下阵来以后,携带着看似有优势的资金和仍然不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思想与行为进入农业,而且还增添了一个新的“失败要素”——轻视“三农”,于是败得更惨。发展思路不转变,进入什么行业都是“败字当头”。

2.他们听信了各个大小媒体在农产品涨价时的片面鼓吹,认为干农业很赚钱。这就叫做“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确实,在某些时段猪肉的价格很高,出栏一头猪赚千元左右,比产一吨钢赚的钱高很多。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农业领域“赚一年、赔一年、平一年”的规律。猪价低迷的2013年,每出栏一头猪亏三五百元的实情,在绝大多数媒体上是看不见的。价格曾经暴涨的葱姜蒜,也曾出现因为价格太低烂在地里没人收的情况。如果把高中低的行情拉通算,年均利润率和资金回报率还剩多少?

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6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

3.“农业人力资源问题很简单。”这样的观点能够出现,还是因为有人在念“老黄历”。以前,一个农户一年养十几头猪,自家的土豆、红薯就能解决饲料问题。现在一个农业产业化个人一批能出栏1500头~2000头肉猪,育种、产房、保育、育肥,各个工种所需技能各不相同,丹麦、法国、英国、美国的专家带着各自的养猪系统科技和技术常到养猪企业现场指导生产,甚至是长期驻点指导工作。动物疫苗企业常常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以推进疫苗研发工作。对于分工精细化、高知化、国际化的农业领域人力资源,和其背后的资金高投入、社会资源高投入、管理体系高标准,不知那些人在开启“三农”领域投资之前考虑过没有?

投资农业=田园诗般的生活

不少流转山林和购买农庄的投资人怀着田园诗生活的情结,丝毫没有提前谋划好在上面做什么。

不要忘记国内的土地流转只是让你有了数十年的租用期,可是他们往往把山林和土地拿到手以后,就任其闲置荒芜。要么是不懂怎么让其产生经济效益,要么是在其上“猪鸡牛马羊果蔬粮菜草”地胡乱种养,既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不能形成特色产业。通常的结果是赔得一塌糊涂,得出的结论是:闲置荒芜比在上面做种养可以赔得更少一些。

如果不让这些山林、农田产生经济效益,那就可以计算一下这种“田园诗生活情结”的年成本。

化解风险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已经解决了“量”的问题,也就是能极其丰富地让国人享用到各种农产品。但是,这三十余年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质”换来了“量”的更快增长。仅就猪肉而言,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消费半头猪的肉,全年约为7亿头。一头出栏猪的3年平均成本不低于1500元,也就是说,仅猪肉“原材料”这一项,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初加工和深加工后,再增值两到三倍,也是合理的。天天吃的猪肉,其产业规模比大约一年换一次的手机产业还庞大。但是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质”的需求的产品和品牌还极度匮乏,就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产品的匮乏一样。

现在,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新时期——国内各个阶层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并且他们愿意为其支付的额外成本也逐步明朗。这就给进入本领域的投资人带来了一个产业足够庞大且发展方向明晰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结合自身特质而选对切入点就很重要了,否则将会“未成先锋,已成先烈”。法门即是:切实解决品质品牌农业的产销问题。核心卖点即为:品种、种养方式、单批次种养时长。

如果投资方具备制造业的基础,可以将其在制造业积累的经验导入农业,提升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如果投资方具备服务业的基础,可以从其擅长的营销角度征服人心,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做好营销工作。

现在虽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年代,但绝对不是事必躬亲、环节通吃的年代,品质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和品牌农产品的品牌与营销,适合不同特质的投资者与执行团队介入,这些特质迥异的“拓荒者”,就如同手臂和手,需要一个重要的“连接部”——共同认可并一起执行的标准,来联通和协调他们在市场上的行动。

猜你喜欢

种养原发性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PFE)的研究现状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