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下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的微观专业技术能力研究

2016-12-31广西财经学院审计处广西南宁530003

当代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计风险云计算大数据

容 焱(广西财经学院 审计处,广西 南宁 530003)



大数据下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的微观专业技术能力研究

容 焱
(广西财经学院 审计处,广西 南宁 530003)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宏观经济风险管理和审计人员的微观专业技术能力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进而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审计风险存在之间内在联系的变化。当前,不少高校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仅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职数配备不足,而且缺乏必要的审计专门人才,造成“内部审计人员本身技术能力不足”进而加大审计风险的困局。要解决这一矛盾,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通识能力,特别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大规模平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存储系统的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专业技术能力;审计风险

一、由大数据引起的微观专业技术能力思考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宏观经济风险管理和审计人员的微观专业技术能力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进而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审计风险之间内在联系的变化。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需要用新的处理模式来大幅度提升经济管理上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有效管理海量的、高增长率的信息资产;另一方面,这种大数据海量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依托云计算来掌控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以及虚拟化技术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如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掌握大数据处理能力,就能在实施财务审计工作中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反之,就有可能加大审计风险。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所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在一次全国高校内部审计专题培训班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前副会长王光远教授作“适应新环境的内部审计文化”专题讲座时,归纳性地总结了高校内部审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1)内部审计本身不健全、不合理;(2)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3)学校各部门间的牵制、反弹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4)教职员工不愿改变现状的心理或无法适应改变后的状况而产生对内部审计的抵触心理;(5)内部审计的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而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信心的建立;(6)内部审计人员本身技术能力不足;(7)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性不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当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此,笔者仅就内部审计人员本身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现状、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结合大数据理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二、大数据下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审计风险关系变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变化。2004年,国家发布并施行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近年来,各高校陆续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保障了学校的合法经济利益,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经济卫士”作用,增强了学校内部控制的力度。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日益深化,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涉及到学校所有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为此,对高校内部审计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同时,高校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了。

所谓高校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执行,或者内部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所产生的风险。高校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不准确、审计程序和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等,在这些原因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高校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工作责任心等,可归纳为: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高度的思想责任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除了思想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是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如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就容易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即: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的低下,有可能在实施审计中对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以及由此对内部审计部门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及损失。这种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失误”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误受风险。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将错误的被审事项误认为正确,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误认为不存在,从而错误地接受风险。二是误拒风险。与误受风险正好相反,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把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误认为错误,从而错误地拒绝风险。三是漏审风险。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漏掉一些关键性的审计程序,或者忽略某些重要的审计证据,出现审计“盲点”,从而掩盖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可见,即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没有问题,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越高,审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越低,审计风险越大。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满足不了大数据的需求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高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笔者认为,他们应该熟悉法律、财务、审计、基建、财政、税务、金融、管理、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应用写作等知识,特别是云计算能力。然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高校不仅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职数配备不足,而且缺乏必要的审计专门人才,即使是一些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较足的学校,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也不相适应,难以达到满足内部审计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这就是王教授所说的“内部审计人员本身技术能力不足”现状。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很多高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而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建设新校区,债务随之增多,管理风险随之加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工作外,还面临海量的基建审计信息处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本身技术能力不足”,出现审计误判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矛盾也就尤为突出。展望未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将大大增加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实时审计代替时候审计将成为必然,然而,目前高校的管理审计技术手段仍然普遍落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熟悉审计新技术,大多数审计工作仍然是依靠传统的手工查账进行,从而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财务部门,专业技能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只懂会计,不懂审计,不懂基建,对财务会计工作得心应手却缺乏内部审计知识和基建管理经验;有些审计人员来自基建管理部门,熟悉基建管理工作却不了解最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只懂基建,不懂会计,不懂审计,同样存在专业技能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懂会计而不懂基建的审计人员在审核工程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工程款的具体金额计算和款项支付的规范办理流程,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审核工程量的真实性以及取费标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更难以与施工单位进行利益博弈进而有效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懂基建而不懂会计的审计人员则正好相反,会看施工图纸会打工程量清单会查信息价套定额计价,却不知道最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等。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缺乏大数据处理能力。

纵观当今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既有扎实审计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既懂会计又会基建,尤其是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实在太少,这正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的普遍性原因。

五、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的质量优劣和风险的大小,培养一批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水平、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笔者侧重从专业培训、通识学习、风险研究等方面,浅析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大数据处理等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1、注重审计专业知识的全面培训学习

重视继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是迅速提升审计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保持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环境。关于业务学习,自学固然重要,但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继续教育办得好,将会有效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办好内部审计继续教育,除了高度重视、经费支持、有效组织以外,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地,每年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安排,其学习内容大多分为两大块:即财务审计内容和基建审计内容,关于计算机技术和公文写作培训等通识性培训内容却比较少,急需的大数据处理专题培训更是几乎空白。因此,笔者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融合学习内容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就组织继续教育的上级管理部门而言,在安排学习培训内容时,能否打破常规,在财务审计培训中适当安排一些基建审计方面的内容,在基建审计培训中适当安排一些财务会计知识?包括所聘请的授课教师也应该具备合二为一、融会贯通的综合专业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视野,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安排跨越学员已知领域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员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热情。

其二,专业交叉培训扩大审计人员的视野。就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单位主体而言,各高校安排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时,能否突破思维定式,进行适当的交叉调配,有意识地进行反向安排:让财务审计人员适当参加基建审计培训,了解一些基建审计知识;让基建审计人员适当参加财务审计培训,学习掌握一些财务会计基础。这样既体现了领导者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的睿智,也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之间更广范围的相互交流学习,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共同提高审计专业技能。

其三,强化云计算技能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而言,应该树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观念,除了认真学习财务审计知识和基建管理技能等专业性业务知识外,还应当主动参加各类计算机技术和公文写作训练等通识性技能学习。一方面,掌握必要的审计软件操作,积极创新数据采集,提高分析技术以及创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审计报告体现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形成,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的公文写作能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和熟悉的基建审计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整理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撰写出针对性强、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高质量审计报告,为领导和上级部门提供最新及实用的审计信息。

2、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防范

审计专业技术能力和审计风险有着密切关系,在通过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重点研究高校风险管理审计体系的构建,提高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特点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如何对各部门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促进学校建立健全完整的风险管理审计体系,达到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控制目的。在审计工作中,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审计措施,对学校各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措施以及具体执行进行审查与评价,使学校的各项管理能够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程序予以执行。在学校风险管理审计体系的监督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审计建议,确保学校风险管理审计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增强自身的测试力度和主观判断能力,时刻监控管理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预防随着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现而带来新的审计风险,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校风险管理审计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大数据需要特殊技术有效处理海量数据。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培训学习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特别是通过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大规模平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存储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环境下发挥微观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庆伟,李文华.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经贸,2007,(4).

[2] 李德胜,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思路[J].中国内部审计,2008,(12).

[3] 曾海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刘 康)

猜你喜欢

审计风险云计算大数据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