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2016-12-30李静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李静

[摘要]中国学生在与外籍教师交流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冲击,以及迈出校门在真正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中体验到的文化碰撞,深刻地揭示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累积。为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听说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听说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CDIO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跨国合作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由此,中国乃至全球对于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又不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很难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难题,更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从事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决定因素。”

目前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甚至包括外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就校内开展的一次针对非语言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不了解西方交际礼仪;7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明,英语学习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甚至没读过相关书籍;60%以上学生表示,课外有意避免与外教交流,交流仅限于最基本的寒暄,担心脱离授课内容发生沟通障碍引发尴尬。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的原因包括:其一,学习成效验收方式乃至社会导向上的偏颇。对于非语言专业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教学逐年得到重视,授课课时不断增加,一些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就学生学习成效验收方式而言,改革力度不大,或说是只有一些浅尝辄止的“努力”,基本都还是靠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一些所谓的过程化评估,也只停留在单词听写、单词预习、课后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当然,也有加试听力和口语的尝试,但考查的基本学生对复习范围的记忆力。如此一来,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方面便少了一项最直接的驱动力——学业考核。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渴求度及精力投放比例可想而知。此外,非语言类专业学生无论是在申请毕业实习岗位还是正式投递简历应聘工作时,但凡对相应岗位提出外语能力要求的,一定会用四、六级成绩作为考量标准。虽说四、六级近年来从考试题型到考试内容都做出了不小的改革,但用一两次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去留,这无非是在向一直活在应试教育阴影下的学生宣告“素质教育不过是个口号”、“当能力遇上成绩,必须靠后”。带着这样的就业压力,不仅是学生,就连大学英语教师也不敢无视四、六级的重要地位,于是,就有了平日里分项训练的课外辅导和考前集训、冲刺班(其中不乏占用标榜“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有限的课时大部分被用来辅导学生备战四、六级,为毕业求职增添砝码,由此,我们也不该惊讶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表现。其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不妥。正因为有失妥当的就业导向,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也表现得“急功近利”,喜欢选择一些将语言知识整理成公式并美其名日“应试宝典”、有讲有练的教材或练习册,这些看似可以让学生一劳永逸的内容,恰巧就是扼杀学生创造力,让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止步不前的罪魁祸首。学生因此慢慢忽略甚至是忘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至于教学方式,再强大的教学方法论在上述教学内容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老师也只能选择填鸭式的输入,偶尔给学生个pres-entation的机会,多半也是定题演讲——通常会被学生演绎成定题背诵,而教师对此类presentation的反馈评价也无外乎纠正一下语音,解释一下生词。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点仅是学生语言的精准度,至多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致使学生也无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听说能力的关系

据美国Paul P Rankin的统计显示,75%的社会实践语言是通过听说来完成的。美国另外一位教育研究者Rivers指出,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听”的量所占比重最大,“说”是其二分之一,“读”大概是其四分之一,“写”的量约为五分之一。国内学者也曾表示:国人学习英语或使用英语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听和说。由此可见,听说在语言学习及语言交际中的基础地位。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即便有时听得懂,也答得上,却称不上交际成功。此种情况下,导致交际失败并非听说能力,而是文化习俗、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及交际策略这些跨文化交际因素。在访谈过程中,有学生讲述,一名很熟络的外教诧异于自己对他的新生宝宝模样的好奇,在拒绝给学生看孩子照片后,双方都陷入尴尬;另有学生表达了对外教某些行为的不解,邀请外教去家里做客,告别前外教竞主动要求带走剩下的饭菜;当然,也有外教反映,中国学生课堂上过于沉默,甚至冷漠,提问过程中,多数学生知道答案,却选择沉默不语。还有外教反映,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常以沉默应对他的引导或建议。

三、基于CDIO理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改革成果,引领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CDIO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是实施im-plement,D则是运作operate。该教育理念旨在解决工程教育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工程教育应如何使学生具备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

鉴于CDIO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它与现今高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完全可以将CDIO理念作为听说课程的指南,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学内容的构思,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流程的实施操作以及学习成效的验收。具体操作如下:

(一)构思“语言知识+模块式文化主题”的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除去完成选定教材中关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操练外,更是要依照单元主题、听说内容中某一诱发文化争议的词汇、短语等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主题模块,亦或是构思出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相关的独立的系列文化主题,如:海外生活——学校选择一留学申请一签证办理一寄宿家庭注意事项一各国(城市)旅游攻略等等,并依据授课进度编排出相应数量的文化主题,使得文化意识的渗透、文化知识的传播与语言知识的教授相辅相成。比较起零星的背景知识介绍的松散和无逻辑,模块式的文化主题在保证了与书本语言知识、技能的关联度的基础上,又保证了文化知识的延续性和渐进性。

(二)设计“合作式+情景交际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文化主题的传授主要采取课前引导分工和课上“情景再现”的方法。教师先将构思好的文化主题布置给学生,同时引导、监督学生分组及组内任务分工,通过指定时间内自主展开的调研和讨论,最终学生会在课堂上以roleplay等形式再现交际情景,如:与留学机构客服之间的电话咨询;签证面试;寄宿第一日;某导(导游)带你一日游等。跨文化交际无外乎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交际是核心,而合作式教学法恰是学生尝试日常生活之外的交际的开始,“情景再现”则为他们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三)实施“技能训练+交际实践”的教学流程

“情景再现”本身就是交际实践,而课堂上的即时展演毫无疑问是各种角色间的听说互动。长期对系统的文化主题的调研及对延续性的跨文化情景的模拟,不仅让学生有了听说的机会,更是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内涵。学生不仅敢说、会说,更能言之有物。

(四)运用“项目大作业+成长档案”的验收方式

听说课程的学习成效并不是几页试卷能测试出来的。结合上述文化主题模块及合作学习、“情景再现”方法,笔者建议采用项目大作业和成长档案的形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业表现。一个主题模块即为一个项目,从项目启动(如:组队和组内分工的讨论)到项目终结(如:课上的情景模拟)实时留下工作痕迹,整理并保存至小组及个人的电子成长档案(e-portfolio),同时也可在班级群共享中更新工作进展情况。如此一来既将过程化评估做到了实处,又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学习他人之长的平台,同时也给了学生参与评估或监督评估的机会。

四、结语

语言根植于文化,语言的学习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来讲,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坚持语言知识、技能与文化意识、知识并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尝试还原跨文化交际情景,在交际实践中提高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通过电子档案中呈现的横纵两个方向的成长记录,学生也能有所依据地调整下一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及方式,以便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