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2016-12-30张华
张华
【摘 要】琐碎的班级工作中,体现着班主任的辛苦,展现着班主任的魅力。班主任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在工作中有热情、有爱心、有创新。班主任要创新管理,信任同学,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还要和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创新管理;信任学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班主任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在琐碎的班级工作中,体现着班主任的辛苦,展现着班主任的魅力。班主任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在工作中有热情、有爱心、有创新。下面谈一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一、创新班级管理
我班的教室卫生,每次到校时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放学时就垃圾遍地,怎么办呢?我在班上召开了班委会扩大会议,集思广益,研究对策,通过借鉴一些优秀学校的做法,对《班规班约》作了修订,补充了一条规定:“每位同学都有义务保持教室内干净整洁,谁的座位下面发现垃圾,罚款5元/次,并交生活委员充入班费。” 执行后,效果很好,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教室内的卫生总是保持得干净整洁,同学们的卫生习惯大为改观。
二、信任每位同学
新生军训期间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小莲同学找我说,她广播操做得不好,同学们也有意见,他不想拖班级的后腿,请求不参加比赛。其实通过一周的军训,我已经注意到她了,她的身体有点胖,体力有点差,协调性不好,往往动作不到位,节奏跟不上。我对她说:“你中考成绩那么好,足见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只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你就一定能做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你能行。”她在比赛前作出了很多努力,其他同学也帮助她纠正动作,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比赛,结果我们班获得了一等奖。作为班主任,必须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班主任的信任就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和激励。
三、当好服务员
人都有懒惰心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于高中生,到校上课肯定已经没有了上幼儿园和小学时的那种兴奋和快乐。到校后要是再遇到班主任冰冷的目光、铁青的脸色,一定会兴味索然,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认为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也应该当好班级的服务员。我每天早上都提前五到十分钟到校,微笑着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见到每一位同学,点点头,招招手,问一声好,让学生有一种宾至如归、温暖如春的感觉,到学校就好像回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增加了我的亲和力,也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做好助跑拉拉队
高一年级开学伊始,小莲同学又来找我,她说自己体力差,跑不动也跑不好,经常跟不上队伍,要求不跑早操。她的情况我已有所了解,家庭比较特殊,一直以来都是她的爷爷在照顾她的生活,所以很有点儿娇气。我对她说:“往近里说,上高中考大学拼的不仅是智力,更是精力和毅力,精力是艰苦学习的保障,毅力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往远里说,你的爷爷能照顾你一辈子吗?将来还得靠你自己。所以你必须得坚持锻炼,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好生活。跑不动没关系,你能跑几圈算几圈;跑不好也没关系,我陪着你跑,我给你当拉拉队员。”起初,她跟在队伍的最后,跑上一两圈就累得气喘吁吁,在我的鼓励下,她总是咬着牙坚持,再坚持,日复一日,逐渐地她居然能跟得上队伍了,身体素质提高了,毅力也变得坚强了。在带班的这些年里,我一直都陪着同学们一起跑操,为同学们当拉拉队员,为同学们树立榜样,为同学们加油,为同学们喝彩。陪着学生跑,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十八九。
五、家长也是受教育对象
韩愈在《师说》中有句名言:“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非常准确地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差学生往往是因为思想懒惰、态度消极、学习乏力、纪律松懈、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从小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从小没有受到恰当的家庭教育。试想,从小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小学生,为什么在思想态度行为习惯上会千差万别呢?通过经常与差生的家长沟通,我发现,每一个差生的背后,要么是家庭教育缺失,要么就是家庭教育不当。所以我认为,转变差生的工作要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双管齐下,把家长也要作为教育的对象。
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开好每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要在家长会上培训家长,要让家长们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向家长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让家长们知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当然,光靠家长会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还要经常主动地跟家长联系沟通,通过互相通报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变化,实时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纠偏教育,防隐患于未然,灭苗头于萌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新课程改革50问——〈扬州教育〉特刊》[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魏国良(著).《学校班级教育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