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及启示
2016-12-30丁方舟韦路
丁方舟+韦路
一、引言
当前,中国形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中外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建构何以影响到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①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的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塑造者,有能力设置公共议程,选择公共话语的阐释框架,影响国际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然成为全球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参与公共讨论、建构公共话语的新传播场域。人们不仅直接从新闻网站、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获取国际新闻,也更乐于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公共讨论参与到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中。
据此,在研究中国形象的呈现时,以传统媒体报道为基础的内容分析法已经难以适应传播场域变迁带来的新变化。要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中推进中国形象研究,就有必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尝试:其一,进入当前的主流传播场域——互联网,挖掘有关中国形象呈现的经验数据;其二,利用大数据方法简化和改进数据挖掘过程;其三,运用数字人文科学中的语义分析法考察多元行动者如何就中国形象的意义展开协商。为此,本文将首先对过往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展开批判式回顾,然后分析数字人文科学和大数据方法为中国形象研究带来的启示,最后对未来的中国形象研究提出建议。
二、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本文取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的A&HC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引擎,在该数据库中以china和image这两个关键词的组合进行搜索,得到133篇文献,剔出无实质关系以及无法获得摘要的文献,共得到39篇文献。
先来看学科分布。这些研究所属的学科范围涵盖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与民俗学。其中,中国史学以33.3%的比例占据首位,世界史也占到7.7%的比例;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合共占比15.4%;新闻传播学以17.9%的比例位居其后;紧随其后的是占比15.4%的民俗学;份额最少的是艺术学,占据10.3%的比例。相较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言,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在学术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人文科学更关心历史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而不像社会科学那样更关心中国形象的媒介呈现。因此,如果说社会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主要围绕媒介文本来展开,那么人文科学则将目光放到更遥远的过去,关注基于历史文本的中国形象呈现。
在研究议题方面,比例最高的两类议题分别为占比48.7%的国家形象与占比35.9%的人民形象;城市形象也占据15.4%的比例。可见,大部分研究都是以“中国”或“中国人”的形象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文献的材料来源方面,有59%的材料来源是中国,有20.5%的材料来自欧洲国家,有10.3%的文献材料来自北美,另有7.7%来自其他亚洲国家,来自澳洲的则为2.6%。这表明,人文科学重点关注的是中国历史材料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呈现,但同时也关注欧美国家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呈现,如《国际体育历史杂志》的一系列研究就考察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欧美国家媒体有关中国形象的报道,涵盖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由于人文科学的特点,大部分研究的经验材料都是来自史料,占到43.6%的比例,社会科学常用的民调只占2.6%的比例。而在媒介文本方面,社会科学常用的报纸、杂志与电视文本总共占据20.6%的比例,人文科学常用的电影和文学则达到33.4%的比例。
按照研究路径将这些文献分为以下类别:
1.中国人的形象
具体又可分为:中国人整体形象、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弱势群体形象。在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方面,有研究分析了近代中国的驻华记者镜头下的中国人形象。在这些“他者”的摄影作品中,身处传统性与现代性冲突中的中国人被建构为一种负面、野蛮而暴力的形象。②
有关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同样体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价值观在中国语境中的冲突与协商。例如,有研究发现,民国时代的新女性形象主要被建构为四种刻板印象:神秘的女性、疏远的妻子、妓女和害羞的女性。③而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传统价值观式微,现代价值观成为了中国女性形象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符号资源。有研究分析了小说《杜拉拉》如何建构了一种中国大都市女性的形象,这些女性受过良好教育,以西方的职场理念为行事标准,在消费方面追求西方时尚或品牌。④
除了中国女性形象以外,中国男性形象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有学者发现,李鸿章在其公开的个人照片中将自己打造成中国与中国人的代表,并着力塑造自身冷静而又阳光的公众形象,从而以这种形象促进外交关系,树立道德模范。⑤也有学者研究了当代中国的男性杂志,发现这些杂志致力于结合全球趋势与本土文化,打造一种“新男人”和“新少年”的中国男性形象。但这种形象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新富阶层中男人的幻想,体现出一种文化杂糅性的倾向,也就是既想超越本土性,又想融入现代性文明。⑥
另外,也有研究关注了中国弱势群体的形象,如酷儿群体。酷儿是指代非直态(Nonstraight)性向及其性表达的一个包含性词汇。这些研究多以酷儿电影为材料来源,表征了中国酷儿群体在全球化、现代性与中国情境的共同作用下有关自我身份认同的协商过程。⑦
2.中国国家形象
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以报纸、杂志、电视等海外新闻媒体的对华报道作为数据来源。有研究发现,意大利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基调始终是政治化的,中国多数时候被框架化为“不透明的威权国家”,甚至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也被解读为伪造的或不公平的,因而这些成功的瞬间反而强化了意大利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⑧还有学者验证了美国民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态度的确随着负面报道的增多而更加倾向负面。⑨
3.中国城市形象
中国城市的形象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同样主要围绕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来展开,体现出乡村与城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二元对立。有学者认为,学校的视觉形象是形塑城市景观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从过去基于农村的、被边缘化的形象,发展为当下现代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由此塑造了新的城市教育景观。⑩
在理论应用方面,51.3%的研究有理论支撑,48.7%的研究则没有涉及太多的理论。其中,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与现代性理论各被运用五次。剩下的理论都只在单篇文献中出现,包括认同理论、生态批评理论、国家品牌理论与文化杂糅性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话语(文本)分析以51.3%的比例占据压倒性优势,历史分析以25.6%的比例紧随其后,新闻传播学擅长的内容分析占据10.3%的比例,个案分析占比5.1%,剩下的量化二次数据分析、访谈与质化量化相结合方法各占2.6%的比例。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的以下特点:
第一,人文科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多数关心的是中国形象在文学、电影、新闻报道等文本与城市景观中的呈现,因此明显与社会科学的学术旨趣区分开来。故而,虽然人文科学更好地梳理了中国国家形象、人民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呈现,但却始终无法与中国形象认知结合起来,在研究逻辑上缺乏完整性。
第二,上述研究在理论贡献上明显不足,只有51.3%的研究运用了理论支撑,所用理论也较为集中,如框架理论与刻板印象理论。而现代性理论的频频出现则印证了上述研究经常以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作为分析框架。然而,国家形象的最终建立立足于长期的社会条件与国际关系变迁,不是仅靠传播实践就得以改变的,更何况在当下这样一个多国博弈的时代,二元对立的思维也不再适用于新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关系。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在传统媒体时代曾经提供过有益的理论启示,但在复杂多变的新环境中则亟需更新。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将研究目光对准了过去,多数运用了历史文本。然而对于中国形象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时间维度是现在和未来。现在指向当前的中国形象到底在他国政府、民众、组织层面体现为何种面貌,现行的中国形象发展战略与策略是否有效。未来指向中国形象建设应当如何适应新的时空语境,采用何种创新式策略,从而提升中国的全球地位。这些问题都是上述研究没有能够阐明的。为此,本文主张,应当顺应大数据时代人文科学在理论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思路,重新规划中国形象研究的研究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运用数字人文科学与大数据方法来研究中国形象。
三、数字人文科学与大数据方法对中国形象研究的启示
全球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诞生,人文科学也由此拓宽其研究思路,发展出新兴的数字人文科学(Digital Humanities)。所谓的数字人文科学是人文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地带,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捕捉、分析、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的各种表达与记录的研究领域。11所谓的大数据是一种结合了文化、科技与学术的新现象,具体指向运用计算机数据来准确地获取、分析、连接和比较大规模的数据组合;在这些数据组合的基础上,辨识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等规律;同时,基于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我们得到的理论启示也将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12因此,大数据时代数字人文科学的主要变化在于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的革新。在研究方法上,大数据挖掘与自动化计算机语义分析替代了传统的文本分析,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也大大丰富了数据来源,历史文本的分析也有了更多便利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数字人文科学的理论贡献也将变得更有说服力。
这对于中国形象研究来说又有何启示呢?首先,从本质上来说,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互动过程。13这一权力关系基于两种结构,一种是建立在实质性权力关系基础上的物质结构,包括各国围绕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等展开的角力,另一种则是建立在符号化权力关系博弈基础上的认知结构。14对于这种符号化互动过程的考察正是数字人文科学的专长。
其次,基于本文的文献梳理,过往的人文科学只是着眼于中国形象呈现方面的研究,而在数字人文科学的背景下,还应该着重研究各级行动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垂直化模式,信息传播模式更加趋向扁平化发展,行动者一边在对中国形象进行呈现的同时,一边也在提供其关于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由此,通过挖掘互联网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大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机语义分析、自动化文本分析与情感分析,可以同步解读中国形象的认知过程,从而更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最后,中国政府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早已延伸到互联网领域,但是对于这些策略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很好的经验研究来加以考察,因此,结合了数字人文科学和大数据方法的中国形象研究也能够更好地检验这些策略的效果,从而为未来的中国形象建构策略提供参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可视化统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TJ003)。
「注释」
①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②Eraser, S. E. The Face of China: Photographys Role in Shaping Image, 1860-1920. Getty Research Journal, 2010, 2.
③Rosenmeier, C. Women Stereotypes in Shi Zhecuns Short Stories. Modern China, 2011, 37(1).
④Chen, E. Fashioning the Cosmopolitan Girl: Sartorial Display and Technologies of Femininity in the Chinese Bestseller Du Lala. Fashion Theory-the Journal of Dress Body & Culture, 2013, 17(5).
⑤Wue, R. The Mandarin at Home And Abroad Picturing Li Hongzhang. Ars Orientalis, 2013, 43.
⑥Song, G., & Lee, T. K. "New Man" and "New L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smopolitanism, Cultural Hybridity and Mens Lifestyle Magazines in China. Asian Studies Review, 2012, 36(3).
⑦Zhou, Y. X. Chinese Queer Images on Screen: A Case Study of Cui Ziens Films. Asian Studies Review, 2014, 38(1).
⑧Tarantino, M., & Carini, S. The Good, the Fake and the Cyborg: The Broadcast and Coverage of Beijing 2008 Olympics 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10, 27(9-10).
⑨Syed, N. A. The Effect of Beijing 2008 on Chinas Im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of US Media and Po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10, 27(16-18).
⑩Hsu, C. L. The city in the school and the school in the city: ideology, imagery, and institutions in Maoist and market socialist China. Visual Studies, 2008, 23(1).
11Schreibman, S., Siemens, R., & Unsworth, J. 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8.
12Boyd, D., & Crawford, K. Critical questions for big data: Provocations for a cultural, technological, and scholarly phenomen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12, 15(5).
13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14Bourdieu, P.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