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2016-12-30谢刚

对外传播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文化

谢刚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一直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的中国正努力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势必会改变世界旧有秩序。如何在世界格局变化中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感受传统大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中国的蓬勃生机,感受中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是当下对外传播工作的主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这些部署和阐述蕴含着许多新理念和新思路,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和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能否听得懂,能否入脑入心,引发共鸣?能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认同中国的执政理念。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要想发出中国声音,想赢得舆论的主动,占领话语的先机,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实现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化”讲述。实践证明,在“国际化”讲述中,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应该是当下较为直接高效的对外传播方式: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增加对外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以他人之口为我“陈情”,增加对外传播的可读性和公信力;借他方平台为我“演出”,增加对外传播的便捷性和影响力。而实现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需要外宣工作者具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理想信念和价值操守、有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有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要既能随时“亮剑”做战士,也能有礼有节做“绅士”。

一、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就是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消除与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加传播的融入性和亲和力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不同,文明传承不同,语言和生活习性不同,甚至政体不同,都会呈现较大的文化差异,不仅使世界文化多元,而且让人类文明绚丽多彩。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性,即使是处于同一语言区的国家和地区,在语言表述上都有很大区别。这样的文化差异和隔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播的融入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期间为进一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多次演讲,在每次演讲中,他都很有针对性地找寻国与国之间的契合点,通过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比对,找到中外文化的共通点,以增加文化的融通,促进彼此的了解,增强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亲和力。

中国对外宣传的重镇中国外文局从2004年就开始推广外宣期刊的本土化工作,不仅期刊使用本土化语言,而且在内容上力图使办刊思维贴近当地受众,选题贴近当地舆情,在编排设计上更是直接用当地人,呈现与当地期刊同样的审美取向,较好地解决了融入性问题,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经过多年努力,很多期刊不仅有效传达了国家的外宣诉求,而且融入当地,成为对象国重要的主流媒体。

无论是周恩来总理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外国友人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用美国热播剧《纸牌屋》表达中国反腐的坚定决心,都是把中国文化、中国声音用最为鲜活、灵动的表述,让对象国受众一览了然,读得懂、听得清,朗若列眉、豁然确斯、心融神会。

二、中国声音的“本土化”就是以他人之口为我“陈情”,淡化了政治意识和外宣色彩,增加了传播的可读性和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指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故事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就经常采用“别人讲”的方式,请“驻在地”或者“对象国”有影响力的机构、人物为“中国声音”“站台”,借他人之口传达我方的外宣宗旨和政治诉求,不仅增加了“中国声音”的可接受性,而且极大增强了公信力。

《今日中国》是一本著名的外宣杂志,原名《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是宋庆龄先生于1952年创办的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期刊,1986年改名《今日中国》,现在海外出版有英文、法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等文本。香港向来是西方反华舆论的桥头堡,舆论环境极为恶劣,对来自内地的刚性宣传极为排斥,主办方几次酝酿在香港编辑出版《今日中国》的繁体版都胎死腹中。后来改换思路,诚邀香港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担任总顾问,邀请30多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编委会和顾问团队,直接聘请香港本土人编辑、本土人设计,按照香港的语言特色和表述习惯编辑出版,从香港的视角来看内地的发展,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媒体云集的香港站住了脚,梁振英、曾俊华等特区高层人士和曾宪梓、吕志和等香港工商界领袖纷纷通过杂志发声,很快成了香港的主流期刊。

另一个“本土化”表达极为成功的例子是中国社科院每年发布的各类政府“蓝皮书”,由于西方研究者一向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总认为内地出版的内容不够客观、不够权威,繁体版在香港出版后,虽然还是同样的内容,但传播效果和影响深度迥然不同,经过几年的推广,繁体版的“蓝皮书”逐步成为了西方高校、智库、研究机构、媒体等引用中国数据和研究中国的主要资料来源,影响巨大。

三、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就是借他方平台为我演出,实现就地发声,减少传播的周转环节,增加传播的便捷性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几次指出,要把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对外宣传的突破口,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对外传播上掌握主导权,在国际热点的新闻竞争中占据主动。占据主动就是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突出中国视角,提出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要及时报道西方媒体刻意回避的事实,不仅要有鲜明的立场,更要率先发声、主动发声,不仅“造船出海”也要“借船出海”,要善于借别人的舞台唱我们的戏,减少传播的中间环节,实现中国观点的就地发声。

信息网络化时代,快捷、高效、抢占话语先机都是做好外宣工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在海外建立了一批自主掌控的传播终端,利用新媒体形式,多元化深层次传递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但是,海外受众获取新闻一般还是以本国媒体为主。据调查,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国媒体占84%,通过中国大陆传媒了解的只占7%。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借助海外成熟的传播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海外的传播平台不需要太多层次的周转,对信息传导更为直接、发声更为迅捷。

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机构这些年来在中国争夺世界话语权方面积极作为、业绩显著。新华社180多个驻外分社,都把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精准地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新闻采编中心,也是中国声音的发布中心、推送中心、传播中心。不仅利用自身平台积极发声,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发展当地主流媒体、国际知名通讯社、电视集团、网络公司、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利用其传播平台和销售网络,传达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立场,在充斥话语霸权的国际舞台,据理力驳,敢于亮剑,赢得了海内外的赞誉。而《中国日报·欧洲版》,采用本土化经营,也很快就成为了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不仅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而且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这个止戈兴仁、讲信修睦、爱好和平的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五千年依旧在传承的人类文明;要让世界理解中国,理解这个曾经饱受战争苦难的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了人民温饱后正尽最大努力一步步治理环境、改善民生;要让世界认同中国,认同这个在诸多方面都极为薄弱贫瘠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和平稳定,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为世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支持和更足的底气,也对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有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从事中国声音“本土化”工作,是直接站在国际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上,需要有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接受一切刀山火海、血雨腥风的洗练。

其次,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操守。对外宣传是一项政治性强、敏感度高、影响面广的工作,在面对事关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和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议题上,必须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发出中国声音、阐明中国观点、讲明中国立场,绝不能失语、缺位。更不能退缩。特别是对西方社会在针对涉华重大热点敏感问题上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恶意污蔑、攻击,更是要正面交锋、敢于亮剑、坚决批驳、严厉回击。

再次,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必须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并了解国际国内基本动态,熟悉对外传播基本技巧等。此外,还必须熟悉国际话语体系,懂得国际传媒操作规则,谙熟“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文风情。更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只有政治高度敏感,意识高度自觉,才能切中时弊、有的放矢,才能奏出“中国故事”的最强音。

最后,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从事对外宣传工作,不仅要做“斗士”,还要做“绅士”,在涉及原则问题上要寸土必争、当仁不让,勇做“战士”,在与对象国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要谦让包容、有礼有节,因为代表着国家形象,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文化情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融入对象国的社会人群中,广交朋友,激发他们的中国“情节”,才能动员他人心甘情愿为我“发声”,真正实现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理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紧跟时代步伐,以“四个自信”为基石,通过积极有效的外宣工作,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着力抢占国际舆论的制高点,以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当代中国新形象。

猜你喜欢

本土化文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