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016-12-30张幽桐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中国式纪录片教育

◎张幽桐

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张幽桐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到底有何利弊?“中国式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概念常常被混为一谈,使得教育改革方向混乱。本文由这部纪录片为着眼点,对以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在过去的一年,BBC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邀请了五位中国教师去到了英国汉普郡的一所顶级中学,对这个学校的学生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这部纪录片在中国播放后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式教学”“应试教育”再一次被社会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到底哪一种教学方式才是最高效的?哪一种教学方式才是最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中国式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英国式教育”就一定是优秀的教育吗?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五位中国老师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中学时代老师的样子。但是坐在座位上的英国学生却和我们大不一样,这些英国学生的举动让老师们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这样的高强度教学。纪录片中的中国老师认为,这些英国学生懒散散漫,目中无人。就连在体育课上,一直以全面发展著称的英国孩子也因为难以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而崩溃大哭。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博航特中学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校长的质疑和反对。他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他还说在镜头外,他们的学生并不是纪录片中那样懒散的。

这一个相对表演性不是那么强的纪录片的确展示了一些“中国式教育”的缩影。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巨大,全民又开始投入到“中国式教育”的大讨论中来。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人通过自己经历一味贬低“中国式教育”,也有一些人只看到了“中国式教育”的优点。可是当我们在谈论“中国式教育”是,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到底“中国式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每个人自小经历的这些教育,都仅仅只是中国教育这篇汪洋中一滴水,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教育,更不能片面就把自己的经历当做是“中国式教育”。

在我看来,当前的“中国式教育”同中国的历史一样,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程,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权需求,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却失去了深厚传统文化的支撑。是一个“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教育系统。

谈到“中国式教育”就不得不提及其历史沿革。从察举制到科考,中国式教育曾是最先进的人才甄选制度。科考曾一度从根本上瓦解某一社会阶层对国家政治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可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后来的社会历史原因,科考制度不得不被废除。后来西方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在短暂的一个时期,西方教育同中国传统教育完美结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师,但这仅限于一小部分精英之间。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大师辈出的时期基础教育非常落后。我们不能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是成功的。后来的中国教育同新中国一样,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和发展,可是一边是四分五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边是新鲜破碎的西方思潮,使得中国教育变成了四不像的尴尬面目。眼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工业化的需求,标准量化的需求,更使得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分崩离析。尽管目前大有传统国学复兴之势,却仅仅是徒留其表而丧失其精髓实质。

也有许多观点将“中国式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并且将两者一并否定,这是极其片面的。长期将“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相对立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应试”本身就能锻炼人的各种素质,“素质”也不能完全同“应试”对立起来。我们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的根源不是“应试”而是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一套标准的,任务内容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师的任务时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了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有了非常严格的日常考核体系(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高考。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学校就会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的控制学生的私人时间。而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一个,就是不要出错。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是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的。我姑且将这种类型的教育称作“产品教育”,因为在这样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工业产品。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考试,但是却不是“应试教育”。我认为,真正的“应试教育”是将考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有序的,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面对我们中国的现实,为什么在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中,这种“产品教育”却能大行其道广受欢迎呢?因为它见效最快。根源也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只有这种方式能够以最低成本和最小代价,将大量的人训练成型。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我们没有时间等待着我们的孩子慢慢来,我们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建出一个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作为这个国家中的个体,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绝大多数成长与农村和城市工人家庭的学生,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个性和梦想,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螺丝钉。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一套体系完全破坏,大部分人想要接受更高的教育需要靠推荐,而更多的普通人想要成为普通的螺丝钉都成为困难。这样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再经历的。在我们看到当前教育问题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教育不过是现象,我们要改变教育,不是仅仅从改变教育开始。而在目前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教育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绝大多数“应试教育”和“中国式教育”的批评者们,是在用他们理想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标准来批评现实社会中的“产品教育”,并且企图通过“体制上”的改革,就能实现人文精神教育。但是现实就是,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教师,能够熟悉他所教领域的一般性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啃透之后再厚积薄发地交给每一位学生,他还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并且为他们因材施教地制定出不同的成长道路;此外,他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犯错不能生气,对学生要无限的包容,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他还要像专业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学生排解。请问,能达到这样要求的老师有多少?而真正能顾达到这样要求的人,又有多少能够接受教师的低收入和低地位。这也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巨大矛盾,社会和家长一面抱怨学校,一面不尊重学校。一面期待着完美的教师,却让教师在社会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人文精神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培养这类教师是要花费巨大的社会成本的,我们的社会和大众,是否愿意增加这样的成本?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因素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外在表现。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的结果是很难再一个短时期内得到改善的。我国的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从来都不高。在维基百科的List of countries by spending on education中可以看到,中国在2012年这一数据是4.3%,排名在世界100之外。而绝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这一指标都超过了5%。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将教育的问题归咎于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们,而应该反思社会发展和社会分配。

今天我们到底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不是死板的“产品教育”,不是散漫的放养式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小到如何过马路,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尊重每一种职业,并知道自己喜欢哪一种职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等到突然要工作的年龄才开始焦头烂额乱投简历,只知道钱最重要。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明确自己更适合做什么,继续读书还是去学技术?大学毕业之时可以明确自己要继续研究还是投入社会?而这些选择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在优良的环境中学习技术,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擅长学习研究的一部分人就继续深造。社会和政府除了加大对教育硬件投入之外,更应该关注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吸引更多真正优秀有情怀的人才,成为教师。让真正的“中国式教育”在这个不得不快速培养人才的大环境下,逐渐成为主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式纪录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式民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