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考
——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6-12-30钟小娜
钟小娜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1 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概述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各岗位的人才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实训基地为平台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情景来模拟学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高职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会计岗位涉及商业秘密,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接收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习,而且会计从业人员本身业务较忙,没时间也不愿指导学生进行真正操作业务,有些实习也仅止于简单的办公室打杂工作,根本做不到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有限,硬件设备落后,软件设备更新缓慢,实训基地设置单一,通常只建设了有分岗位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审计实训室,实训内容滞后于市场上岗位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些原因均导致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本文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目前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力图突破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高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2 当前会计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内实训“过家家”,脱离实际
2.1.1 真实感不够
目前我们学院会计专业的实训主要以会计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为主。手工的分岗位和综合实训室配备了有各种凭证、账簿、装订机、各岗位印章等物品,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安装了目前使用较多的用友和金蝶软件。实训室操作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并熟悉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会计工作的流程,但毕竟这些实训环节都是虚拟的实训,和真实的会计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较难掌握真实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踏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学生还是不能很快上手。
2.1.2 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13位会计教师只有2位来自企业,尤其是近年来入院的年轻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工作,这种“从校园到校园”的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企业工作经验严重不足。会计制度每年都有多多少少的修改,但会计教师通常教学任务比较重,使得会计专业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深造学习,导致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能跟上现实发展得需要。
2.1.3 在校的虚拟实习环节与现实脱节
在校的模拟实训再真实也比不上现实的业务操作。在实训室操作不一定会碰到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况且我们当前的会计虚拟实训只是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程序来操作,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我们的预期值。因而对于用人单位所反映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真实工作内容无法很快上手这样的情况,并不难想象。
2.2 校外实训“走过场”,流于形式
2.2.1 顶岗实训缺乏可操作性
会计工作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务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一般企业都不愿意随意更换会计工作者,以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这样就导致企业一般都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过来实习,即便接收了也不会真正让其参与实质性的会计工作,当然学生也就不能从实习中学习到实际业务处理的方法。
2.2.2 校企合作缺乏主导权
目前我们的会计专业与十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初衷是想要解决学生实习的难题。但由于双方缺乏利益的互补,以及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企合作协议常常流于形式。如我们与会计代理记账公司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但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并不能独立开展工作,企业还得安排人手进行指导工作,非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在的收益,而且对于企业来讲还浪费了资源。因此,签订的协议往往就是一纸面文件,学校缺乏主导权,协议单位根本没有起到作用。
2.2.3 跨专业实训偏离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学生最后一学期是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这样实习任务,随便找一工作应付了事,并未从事会计工作。这样的跨专业实习虽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帮助,但从专业实训角度来说,这事实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学院会计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尤其被评为学院重点专业之后,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1 将企业搬进课堂,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我们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部分企业的走访,普遍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正式的工作岗位,普遍存在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或者说是所学知识根本不会运用的问题。用人单位希望招过来的学生是能马上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这也是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初就能适应岗位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带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与参赛院校的沟通,不少学校在做的方式——将企业搬进课堂,尝试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效果颇好。因此,本文认为会计专业完全可以以部分签订过校企合作协议的代理记账公司为依托,开展“顶岗实习——真账实操”的合作,加强与校企合作协议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合作之初可以让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复印的企业账务资料供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业务资料,这样学生的兴趣更高,当然日后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也能更快进入工作角色。进一步的让部分优秀学生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代理记账公司的账务处理工作,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上,针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实训环节,可以把企业引入实训教学课堂,邀请企业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训教学,并共同讨论制定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这样学生的会计综合素质会更加完善。
3.2 依托技能大赛,以赛促建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始于2012年,这个比赛是在企业供、产、销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虚拟职场环境中进行的。竞赛项目包括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项。手工业务处理分四个岗位进行,分别是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四个岗位以团体形式分岗位完成共同的核算任务,手工部分还穿插了各岗位的专项技能竞赛项目;既考核了岗位间的团队合作,又考核了个人的专业素质。在信息化处理环节是单人完成业务一体化核算任务,最后汇总总成绩的比赛方式,体现的是参赛选手对用友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目前这个比赛已经成为体现各个院校教学实习的一个赛事,各高职院校都相当重视,在培训时也都花大力气。
针对全国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专业及时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或删减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要有效实施体现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会计实训基地做保障,因此我们对原有的手工分岗位实训室做了调整。手工实训室的建设依托技能大赛的岗位背景,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以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这四个工作岗位作为不同的企业财务工作环节,并设计了不同的工作区域,配备不同岗位所需的财务和办公用品,体现更加真实职场的氛围。
另外,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已经采购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所需的软件,与大赛规格保持一致。每年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的培训工作都是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里完成。学院每年也开展院技能大赛,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日后工作中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会计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也为日后参加省、国家级会计技能大赛选拔人才。目前我们在该赛事上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四年参加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参加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分别获得浙江省特等奖和全国二等奖。
3.3 开放实训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3.3.1 对校内开放
部分实训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技能实训,在课堂上的实训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部分学生有进一步提升技能,为日后可持续发展储备知识的需要,因此,课后对学生开放实训室资源显得相当有必要。那么,实训室作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课后时间开放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很有帮助。开放实训室一方面实训室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开放实训室,本文觉得可以在两方面着手。
首先,设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好开放与制度的关系,实训室作为功能复合的教室,资产较多,如若开放需要制定有关实训室运行的规章制度。其次,开放实训室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开放,需要制定有哪些实训项目,并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开放时间表,相关教师提交实训计划,按照提交的计划开展实训,这样对学生的实训也起到督促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加强实训管理员队伍的建设。目前会计专业没有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这其实与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路是不相符的。因为会计专业班级较多,专业教师课时量也多,如果会计专任教师来承担实训指导任务,这无疑会给教师增加教学之余的很多工作负担,本文建议实训管理员可由相关课程学习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来担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励学生起到学习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还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
3.3.2 对社会开放
高职院校首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发展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加之会计专业与校外代理记账公司要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就要求实训基地也要对外开放,目前我们专业已承担温州地区的会计继续教育、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职称考试等社会培训项目。进一步的,会计专业还会与企业进行更多的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1] 胡健,王军生,白红武.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报,2012,(24).
[2] 单宗芳.关于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研究[J].天津教育报,2014,(8).
[3] 王凯.建设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实践与探讨——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类实训室为例[J].科教文汇,2014,(13).
[4] 石勤.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