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2016-12-30李煜明王威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协同计算机研究

宋 露 李煜明 王威峰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着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方面拥有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独特资源成为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中“卓越技术中心”。而我国凭借在政策、土地、劳动力、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生产服务的“成本节约中心”。然而随着我国政策、土地、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的消失殆尽,同时为迎合全球化劳动生产过程组织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摆脱产业链被低端锁定、产品结构和定位趋同与缺乏有效的创新整合机制等障碍,加快我国计算机制造业从低成本生产基地向低成本创新基地转变,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实现价值链高端升级,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示意义。

计算机制造业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最新出台“互联网+”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产业,彰显了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广阔前景。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进行述评,从文献梳理结果来看,其内容可以归纳为四条主线:一是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二是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三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四是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的相关研究。

2 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

Freeman(1991)在总结前人创新与网络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网络是一种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非正式及隐含是其显著的特征关系,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是其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Bartholomew(1997)首次从知识积累与溢出、技术跨部门(国家)流动、企业研发投入和公共研发机构等方面,对美、德、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网络进行了比较,得出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制度体系的稳定是产业创新网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Harris等(2000)把企业、研发机构与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等看作创新网络协同群体,共同参与创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及销售,通过网络交互作用建立由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机构等所构成的协同群体间互惠且灵活的创新关系。Malerba(2002)提出产业创新系统的优点在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业部门的边界,参与者和他们的交互作用,学习、创新和生产过程,产业的变动以及企业、国家在不同产业中的表现。PittawayL. et al(2004)从基础设施、协会、投资网络、产业网络、科技园区、企业网络界面等各功能模块方面提出产业创新网络示意图。党兴华等(2005)将模块化理论应用于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中,建立了技术创新网络结点组织间的三要素耦合概念模型,从理论上界定了三种耦合方式,并通过模型研究核心模块协调型与分散型网络结点组织间的耦合关系。王灏(2013)从创新活动的网络化趋势、产业创新过程的演变及网络发展的动力来阐述创新网络及其演化机理。牟绍波(2014)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作为一种可以获取创新优势的生态创新型组织的具体内涵、主要特征以及类型与结构,指出构建集群式创新网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3 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池仁勇(2007)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归纳为技术链、亲友关系链、信息传递链、项目合作链、加工链、人员流动链和资本链七种联结类型,从结点间关系的稳定性与密切性来衡量网络结点的联结强度,并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Yen Ting(2009)提出产业集群网络能力与网络区位是最优创新绩效关键影响面的分析框架,并以台湾南部科技园光电集群为例,实证得出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贺灵等(2012)运用协同度模型及Matlab软件对我国省级地区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协同度进行了测定,并运用Eviews软件筛选出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要素素质、要素环境状况、要素间互动发展水平以及要素间全面协同能力对地区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Nieves Aranz等(2012)在创新网络构建是否会导致更高绩效的研究中,发现合理的过程安排、结构、治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子系统之间的互补或合作的交互作用,能有效提高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创新绩效。于淼等(2012)以企业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为主要因素,从知识流动及结构方程分析法的视角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绩效的概念模型,并实证验证了三个主要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绩效的贡献度。庞瑞芝等(2013)构建了基于子体系、区域创新行为主体和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三个层面的区域创新网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城市群区域技术创新网络及绩效进行测算与对比。解学梅等(2013)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归纳为网络规模、网络强度、网络同质性与网络开放性四种,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视角阐述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四种特征对于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机理。并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为对象,建立以吸收能力为中介效应的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间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4 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研究综述

李金华(2008)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以创新主体作为节点、创新合作关系作为连接边的广义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模型,并通过仿真模拟得出不同结构形态下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与演化谱系图。王灏(2009)系统阐述了全球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态、内在结构,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基本构成与特征、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上海市光电子产业技术与产业创新网络链接、网络中介组织建设。毛睿奕等(2010)利用现代网络分析范式,构建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模型,并依据网络开放性和结点技术势差,分析集体学习创新网络的四种模式。王飞(2012)从合作创新与集体学习两个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形成路径、演化机制与基本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创新网络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新药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并以上海张江为例进行相应机理的案例分析。汪秀婷(2012)通过分析协调创新的特点、效应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特征,以系统为视角构建了包含战略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和制度协同四大基本构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模型,并阐述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路径、四种能力以及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陈金丹等(2013)基于知识获取、创新需求的微观选择、收益与成本视角阐述了产业创新网络的内在演化与作用机理,运用多agent建模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并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产业创新网络在网络结构、空间分布和创新收益方面的演化过程及其结构锁定和认知锁定风险。陈旭升等(2014)以协同为视角基于企业、市场、政府影响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的内在机理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知识整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2005—201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知识整合的单导向、双导向和整体协同仿真模拟。

5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相关研究综述

陈小洪(2000)在对我国计算机产业相关政策研究中提出:中外资企业在我国计算机市场上占据主导优势,民族企业在计算机外设、零部件行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外资进入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刺激以及技术溢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民族企业联想、长城、方正、实达等的崛起。郑勇军,汤筱晓(2006)基于我国沿海地区计算机产业集群沿海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布局分散等状况,结合集群间产业链与集群内产业链的特性比较分析,指出进行集群间产业链整合是实现沿海地区计算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周习,干春晖(2007)对我国计算机制造业进行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S-C-P)范式分析,得出我国计算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且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还很薄弱,提出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在进入以微利为特征的成熟期后,在国外竞争势力的参与下,市场必将形成新的格局,应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包括从技术到分销的创新。李健,宁越敏(2010)以全球生产网络地方竞争性为视角,结合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般状况、对外贸易结构体现的网络生产关系以及台湾广达电脑上海制造城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凭借着在政策、劳动力、土地、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生产服务的“成本节约中心”。沈逸民,李非(2014)以台资笔记本计算机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算机产业供应链转移的成本驱动力以及成本驱动力的形成机制,指出成本驱动的力量(工资成本上升、产业转移黏性成本以及取消税务优惠政策等)会持续地促使供应链厂商加速到低成本地区设厂,最终笔记本计算机产品的生产将会退出华东长三角地区。

6 文献述评及结语

从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存在着欠缺或不足,这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启发和提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创新网络的构建来看,主要在于企业层创新网络关系、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及大产业(如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化,对具体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运营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具体产业和技术特征的创新网络模型构建研究尚少,而且这将是今后产业创新网络研究重要的逻辑起点;对于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探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网络构建的研究基本没有。(2)从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来看,主要在于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创新网络的绩效研究,对于从探究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创新网络构建的相关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3)从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在于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产业组织分析、产业的价值链及供应链分析,缺少对产业的创新网络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迎合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紧扣“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创新驱动发展契机,从更深层面研究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结合创新绩效的实证结果与计算机制造业产业、技术特征,运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模型;研究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基本构架、基本特征、结网的动力机制以及构建的政策措施等,为提升我国计算机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其从低成本生产基地向低成本创新基地转变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指导与决策参考是我们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1] C.Freeman.Networks of l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Poliey,1991,(20):499-514.

[2] Bartholomew,S.National Systems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28(2):241-266.

[3] 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247-264.

[4] Yen Ting,Helena Chiu.How network competence and network location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9,24(1):46-55.

[5] 党兴华,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结点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5-91.

[6]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05-112.

[7] 贺灵,单汨源,丘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8):58-69.

[8] 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3):47-56.

[9] 李金华.广义创新网络的演化结构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101-107.

[10] 陈小洪.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政策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0,(2):38-43.

猜你喜欢

协同计算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计算机操作系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