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机制思考
2016-12-30杨林雨徐珮如
杨林雨 徐珮如
(军事经济学院学员旅,湖北 武汉430035)
1 当前抢险救灾财务保障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测算不准确
现行的财务标准中并没有关于抢险救灾行动经费保障、物资供应和应急储备的明确标准,对于抢险救灾行动中发生的人员装备的铁路、水路、航空后付运费、租用地方交通运输力量支出、人员伙食及防暑降温等生活补助、卫生防疫等公务事业费补助以及供水、供电、供油管线等临时设施支出等也没有明确要求,导致经费需求测算准确度不高,经费供应总量不足。
1.2 军地联合越位缺位
抢险救灾行动中各级救援力量互不隶属,军地联合指挥机制不健全,协调难度大。在实施保障过程中,极易导致军地财务保障重叠缺失。例如:在抢险救灾前期,由于经费供应不足,参与救援的官兵各项生活保障不到位;到了后期,经费超额供应,造成大量浪费。且部分地区经费物资供应过剩,而有些地区则单一渠道供应甚至缺供,造成局部不均衡,削弱财务保障的整体效能。
1.3 财务保障监督不力
近年来,我军进行了几次比较典型的抢险救灾行动,给抢险救灾行动财务监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保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各监督主体独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二是业务管理部门重保障轻监督,没有发挥业务部门监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三是抢险救灾行动财务监督力量薄弱,监督范围和监督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2 优化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机制的对策
2.1 加强需求测算
部队平时要深入分析各类灾情险情的特点,加强形势研判,把能力指标做细做实。对于救援行动中使用频繁的专业物资器材制定相应的经费物资供应标准;对于行动中紧急使用的物资器材,应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在日常装备的维护中,应单列经费对应急储备装备、物资、器材进行维护。针对执行任务的外部环境,制定伙食、防暑降温等生活补助以及卫生防疫等公务事业费补助标准,以及制定搭建的临时设施所需费用标准;根据运输环境,制定铁路、水路、航空后付运费标准,以及制定租用地方交通运输力量所需费用标准。
2.2 健全完善财务保障预案
灾情往往事发突然,财务部门平时应当针对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样式预先研究,制订应急保障预案。预案制定要综合考虑部队执行任务的环境、人员实力、物资装备和首长意图,立足现有经费标准和本级财务保障能力,本着“任务明确、规定清楚、措施可行”的要求,会同军需物资、运输、卫生、营房等业务部门,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测算部队经费需求,坚持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并留有足够的机动财力。预案制订后,要根据本单位财务保障综合训练情况进行充实完善,要有组织地专门实施多样化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演练,把业务训练和军事训练、基础训练和突击保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检验预案。
2.3 加强协调,提高联合保障效率
抢险救灾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军地协同、统一指挥,确保救援行动迅速高效。一方面,由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战区首长参加,成立联合保障指挥机构,充分调动社会保障力量,统一协调各项保障行动。另一方面,要建立指挥信息系统,将所有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部队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救援力量、执行任务地区情况和资源囊括其中,实现通信顺畅、信息共享、密切协同。行动的保障指挥机构要综合考虑地区情况以及周边军地保障单位实力情况,要求信息及时准确,信道通畅,在执行任务期间,军地保障单位必须定时向保障指挥机构报告情况,保障指挥机构及时根据实时数据作出调整,在保证财务保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程序,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2.4 规范财务保障监督
一是完善管理办法。要针对抢险救灾任务类型,结合部队实际,完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经费补助标准、实力统计、特殊情况下责任支付等规定。要结合现有法律法规,认真研究制定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经费保障原则与办法、经费请领与清理结算等作出明确规定,为财务保障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选准监督时机,合理确定监督程序。对于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而言,在监督时机把握上,应当从现实可能出发,合理确定介入时点。以审计监督为例,在行动准备阶段,审计部门可以对保障预案进行审计,事先掌握各阶段保障计划安排,为做好下一步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在行动实施阶段,审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部队执行任务间隙和换防、休整的时机,对经费物资的供应保障和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在行动结束阶段,军队审计部门应当在部队归建前后,分别对清理结算和决算进行审计。
[1]徐川.非战争军事行动常态化财务保障机制初探[J].军事经济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