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2016-12-30林培思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实训室信息管理实训

林培思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543002)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迈进了物流信息化阶段,对物流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服务于当地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

梧州职业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作为该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并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作用。

1 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基本的物流知识外,还涉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开发与设计、软件工程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包括EDI技术、无线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技术。

其次,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不仅要求传授学生系统的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系统设计与开发流程、系统操作应用等。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专业要求,即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又要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够全面合理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涉及常见的物流管理用的信息系统,例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运输系统、国际货运代理系统,甚至部分教材涉及快递系统、连锁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进出口报关系统等,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应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核心课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课程的内容不与后续课程重叠,才能保障课程能起到将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衔接,保证课程进度的流畅性。

1.2 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授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迈入物流信息化阶段,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如何把包含计算机学科、管理学科、物流工程学科等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一条线索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与行业俱进,更是难上加难。而目前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稀缺,多数是将相关知识生硬组合在一本教材中,各篇之间连贯性不强,课程整体知识架构不经琢磨,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3 课程内容抽象,理论难以联系实践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应该是侧重于系统的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每个系统模块的设置逻辑,要求熟悉相关操作的流程原理,反而对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要求不高。但现在大多数的课程的内容均是侧重于数据库以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对于起点较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抽象,理论知识难以与后续实操实训课程联系。

1.4 过分注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紧张,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资金只能购置少量的信息化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由于实训设备与软件昂贵,无法做到教师演示后由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过于侧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所进行演示的只是少数大型“标杆”型物流企业能达到的物流现代化效果,与实际行业现状并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锻炼。

2 高职《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应将《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放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学生实习前开设。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三个大项目的学习,一是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物流行业的其他系统的介绍;与物流信息化相关联的系统的介绍;理论知识设计48学时,这三个大项目包含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理论内容,按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训课,共24学时,按4课时理论,2课时实训进行安排。实训地点可以选在物流实训室或学校机房;机房要求配套相关的物流系统进行模拟实操,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等。

2.2 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实训课程开展条件,适当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编写实训课指导教材。

2.3 完善实训条件,引入专门的实训指导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相应的物流实训室,配套有若干个物流信息系统。但是,实训室建设好后,厂家只是派人进行短暂的业务培训,若要任课教师掌握每个物流系统的实训演示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引入专门的实训课指导老师,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共同编写实训课指导大纲,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课程实训。

2.4 增加企业见习机会,引入校外专家

加强校企合作,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引入校外专家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及内容整合,让企业专家参与物流相关信息管理实训室建设。

2.5 让青年教师“走出去”

不仅要让校外专家“走进来”,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只有深入物流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才能让教师教学知识紧密跟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现状。将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到校外实训基地进修。让教师将在企业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到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3 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合适的教材及配套的实践系统、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安排,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弥补主要教材不足;配套专门实践教学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来”,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物流系统实训室的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宽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及行业实践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本文结论希望能对同行教师课程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1]薛永刚,张明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3,(2).

[2]姜显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万海霞.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

[4]严维红.高职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实训室信息管理实训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