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食品安全的农业企业全产业链模式文献综述

2016-12-30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产业链理论

李 馨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企业面临着竞争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严峻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情形,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龙头企业致力于提高与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个体如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重视产业链管理以提高竞争优势(Simchi-Levi,Kaminsky,& Simchi-Levi,2007;Prajogo & Olhager,2012)。企业之间形成多种交易关系、组织形式对应不同的治理机制,不仅影响企业绩效更决定了最终产品质量属性。全产业链模式逐渐进入研究者与企业管理者视野,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1999-2015)输入“全产业链”进行搜索后得出4951条结果,并且99.4%文献出现在2009年(包括)之后,研究成果丰硕,进一步细分查询条件添加包含“食品”以及“农业”的共1242条,证明全产业链模式在农业领域受关注程度较高。

1 全产业链模式的定义

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是国际食品巨头Bunge、Caigill、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Kraft等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率先实施,国内由中粮集团2009年首次提出进而被其他农业企业推广并实施的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链模式(马微微,2014;许益亮,李明炎,2013;赵英霞,2012),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大多通过并购、控股等资本运作形式,纵向一体化将产业链分工打破,纵向整合,从育种、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贸易等一体化控制(吴凤超,2014),一条产业链上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等均由一个企业全程控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链条的整体可控,掌握话语权、定价权、主导权等,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模式。李韬(2013)同样将其看作一种战略模式即“企业将原料供应、生产和运输流通环节共同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管理”。因此全产业链模式的研究起点通常为纵向一体化。

2 国内外研究成果

2.1 国外研究

国外的理论体系比较完善,对产业链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纵向一体化出现是企业扩大规模,垄断竞争的关键,交易成本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否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主要取决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比较,并对纵向一体化的类型有了更细致的分类,一类是出于生产连续性而实施的普通型纵向一体化;另一类是超越行业边界的特殊型纵向一体化。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纵向一体化是指某一企业范围内把技术上不同的生产、分销或其他经济过程结合起来”,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纵向一体化战略就是企业将各个价值链环节融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管理的过程。国外并未明确提出“全产业链”一词,而是基于产业链角度将这种上下游纵向整合、一体化形式称为一体化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Martinez S.W.,2002;王秀清等,2002),是纵向协作的极端形式。纵向协作或称垂直协作(vertical coordination),指的是协调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相继各阶段的所有联系方式(Mighenetai.,1963),包括市场交易、销售合同、合同生产、战略联盟和一体化整合等多种形式。Shon Martin Ferguson(2004)从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角度研究了有机小麦不同垂直销售方式的差异,认为不同的治理结构显著影响有机小麦的价格以及小麦生产户的交易成本。

关于食品质量控制的研究已从企业内控制转向企业间控制(Kaynaka & Hartley,2008),这种趋势主要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Nair,2006),尤其是食品产业链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提高了质量控制的要求与面对最终消费者的质量要求而增加了产业链上不同主体间的互相依赖性(Plaggenhoef,2007)。Martinez & Zering(2004)通过对猪肉组织安排绩效研究,认为改善猪肉组织的制度安排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提高有显著影响。Mark Wever,Nel Wognum,Jacques Trienekens,Onno Omta(2009)研究了质量控制体系与治理结构在猪肉产业链组织间匹配的问题,认为如果匹配质量控制与治理结构失败,质量控制体系将是无效率的,因为其产生了高昂的交易成本。

2.2 国内研究

全产业链模式通常被认为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从而被理论界及实践界所推崇。杜龙政(2010)认为全产业链整合多个易受食品安全风险影响的环节,其组织形式解决了农业产业链控制难度大的局面,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许益亮等(2013)将全产业链视为一种新型产业化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公司+农户”模式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张晓林(2013)提出全产业链模式内涵是实现了产业整合,将生产、流通等过程置于统一控制下,促进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可有效提高企业绩效、增加农户收入;谢妍通过对中粮集团的案例分析,从全产业链特征、具体实施、功能绩效等方面进行阐述,明确全产业链以上下游整合并购为主要手段,认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产品物价、提高食品安全性等意义,对于集团则具有促进差异化、有效配置资源、形成规模优势等优势;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全产业链模式建立起可追溯系统有利于食品安全。另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实施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会产生较高的资本成本,以及内部整合带来的管理成本的上升,尤其是我国强调重资产并购方式,往往只是拥有并不能产生协同效应,因其内部管控性的提高,产生了弱激励效果,对企业生产产生不良后果(吴凤超,2014)。因此国内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协同性上,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于中粮集团以及飞鹤乳液、浙江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许新亮等,2013;张其春等,2013)重点关注模式的构建、治理以及优势等方面。李张镖(2015)认为乳业经历了一个自建全产业链到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模式的过程,自建全产业链以飞鹤与辉山乳业,尽管保障了食品安全,但是却耗费了巨大精力。而蒙牛乳业则倾向于同业并购式,接近于其控股公司中粮集团但不同于大张阔斧的资本运作,而是更清晰的脉络。

3 结语

从前文所述可以发现研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食品全产业链模式进行了阐述,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些研究中对于全产业链模式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总结全产业链模式的理论框架;其次,国外对产业链整合的研究不适用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情境,国内研究多集中在作用、意义、不足以及对策等方面,而对模式本质特征、运行机制以及对企业绩效、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等问题研究不够充分;并且,从研究理论来看,多以产业组织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从治理机制角度研究较少,交易成本理论作为解释组织形式产生以及治理机制运行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交易分析中;最后,尽管以案例研究为主,但是对案例企业实施情况研究不够深入,通常仅停留在时点研究,而缺乏对全产业链模式开始、进行以及实施后整个阶段的研究。未来国内理论界应结合更多理论、拓宽思路,同时应增加大样本的数理模型分析。

[1] Hobbs,J.E.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role of traceability systems[J].Agribusiness 2004,20(4):397-415.

[2] Ménard,C.,Klein,P.G.,Organizational issues in the agrifood sector:toward a comparative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3):750-755.

[3] 尹晓玲,何智韬.全产业链为什么没有带来协同效应[J].企业管理,2014,(8):44-48.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产业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产业链春之奏鸣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