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2016-12-29徐龙
徐龙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初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就成为现阶段初中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也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在初中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常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很难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由于教学任务较繁琐、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等因素,导致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教学中来。再加上初中教学中会存在较多复杂的题目,比较抽象、枯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从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
2.教学活动严重脱离了生活实践
现阶段,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轨,教学和学习也只是注重理论、公式的记忆,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抵抗心理,这无疑对课堂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
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初中数学中会有大量的定义、概念和公式,而且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很难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多形象的视频和图片文字将这些抽象的定理公式进行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公式的真正含义,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其次,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原本就比较熟悉的知识上,充分认识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统计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统计学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有效支配自己的零花钱,通过这样生活实例的导入,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升,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x2-5x+4=0二元一次方程,可分解成以下几种变式,第一种:x2-5x+4=0的值大于或等于-9/4;第二种,(x2-5x+4=0)÷(x-1);第三种,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边长为2、4,则第三边的求值方程为x2-5x+4=0。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变式方法,学生的思路也更加开阔,发散思维,延伸和拓展知识,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的知识。
2.重视课堂提问,加强教学互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常设问题情境,重视课堂提问,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这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以课堂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部分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无论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目光,给于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使他们更加自信并获得满足感,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主动回答问题的行列中来,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原来的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的教学方法,而要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自主能力方面。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和题型,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性思维,勇于探索和发现,在自主探究和实践中得出真理,这也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积极开展数学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总而言之,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赛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93-95.
[2]李孝诚,綦春霞,姚淑华.初中数学教师视域下高效课堂的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