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内分泌疾病临床疗效
2016-12-29史金娟史琴
史金娟+史琴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内分泌疾病是一种需要给予大量药物且维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一个整体,互相制约和影响,其中一个内分泌器官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其他内分泌器官的变化[1]。故找出适合的糖皮质激素结合常规方法治疗内分泌疾病成为近期医疗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内分泌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的内分泌疾病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患者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在22-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9±12.16)岁,病程1-7年,平均为(2.8±0.7)年,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在21-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1±11.15)岁,病程1-6年,平均为(2.7±0.6)年。所有患者均满足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通过阻断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分泌其相关激素的方式治疗,必要时进行消炎疗法。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所患的不同内分泌疾病类型选择不同药物治疗:应采用口服泼尼松片的方式治疗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患者,一天共给予患者泼尼松片共20mg(生产厂家: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689),分别在早晚给服用10mg;通过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生产厂家:甘肃新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2020617)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衰退症患者,用药方式为:用500ml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0mg氢化可的松制成的注射液滴注;给予泼尼松15mg应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选在早晨服用且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2]
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根据患者各种内分泌系统临床症状的恢复程度判断患者治疗的有效程度。经过15d的治疗后,显效的临床指征为患者病情及预后得到明显恢复;15d治疗后,有效的临床指征为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效的临床指征为:15d治疗后,患者病情仍然严重或改变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内分泌疾病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36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28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组间差异(P<0.05)。
2.2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内分泌疾病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对比情况
对照组患者生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观察组患者生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体中垂体、甲状腺、肾上腺都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这些器官能够通过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分泌大量激素,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发挥相应作用。各个内分泌系统息息相关,一种激素分泌的异常都会导致机体激素分泌的平衡,导致各种病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映入大众眼帘。糖皮质激素能够对人体脂肪、糖等功能进行有效调节并且能够抗感染、抗炎,属于一种多用于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甾体类激素。医师应根据患者所患的不同类型内分泌系统疾病调整给药种类和剂量,患者病情维持稳定时给予患者正常用量。若糖皮质类固醇反应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用药后出现低钾血症或高血压症等,此时医师应给予患者适当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给予地塞米松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病情,故医师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本文中观察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有效率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但有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4],故医师及护理人员对药物剂量的使用及掌握情况的控制极为严格;且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加速患者病情的恢复,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综上,内分泌疾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红.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0):858-859.
[2]付鸿玉,刘海彤,金雪花.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 07):189-190.
[3]王妮妮.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5):301-303.
[4]金玉梅.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病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