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2016-12-29张文芳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受众越来越广,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网络语言。而随着网络语言的盛行,人们开始有争议,有担忧。网络语言有优势,也自然有不足,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呢?
无论是仓颉造字的神话,还是结绳记事的推测,亦或是图形记事的记载,都承载了同一个道理:文字,是用来为人们服务的。而通过文字传达的语言,是用来传承的,传承文化,传承思想。
既是传承,就会有流变,尤其是在现今,除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还有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网络语言。“不要”成为了“表”,“什么”成为了“神马”,“感觉”变成了“赶脚”,“妹子”变成了“妹纸”……更有一些新词从网络上流传到了现实,“女汉子”、“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细思恐极”……如果你不跟上网络语言的节奏,会突然发现,在某些场合,你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你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立即,你会有被边缘化了的感觉,然后,即使你是一个忠实的传统捍卫者,你也会默默地开始关注网络语言了。走过几千年的路程,汉字由繁到简,语言也变得明白易懂,这个过程,有曲折,有质疑,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变化如此剧烈,争议如此激烈,人们在这过程中,也开始变得迷茫了。
学校要求教师用语要规范,学生写文章语言要规范,何为规范,标准不好下定义,但是,新起的网络语言肯定不属于规范的范围。当阅卷老师看到一篇满是“酱紫”“稀饭”“偶滴”“虾米”等一系列网络用语的文章时,估计马上眉头一皱,脑中就会对这位考生产生一种“不作就不会死”的感觉,这篇文章十之八九是要亮红灯的了。可是,红灯之后,如果这位老师在课间到教室转一转,就会发现,各种网络语言仍然不觉于耳,网络语言似乎是无可阻挡地进入了学校,甚至进入了课堂。
面对这种新型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置之不理,视之为洪水猛兽?或是一味迎合潮流,时刻紧追着网络的步伐?
高中教学,面临的是追新求独特的群体,而且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不是老师说要用规范语言,他们就言听计从的,与传统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比较新,网络传播速度又迅速,受众范围也特别广,更契合现今人们追新猎奇的心理,对人们的吸引力明显更大,更何况,越是不让大家去碰的东西,这东西对人们的吸引力就越大。语言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把语言的传授局限在课堂上,一板一眼,那语言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教授语言的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做食古不化的老学究,要以一个开阔的胸襟去接受网络语言。纵观文字和语言的发展,从图画到笔画,从晦涩拗口到通俗易懂,不都是历经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吗?没有谁规定文字和语言就应该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成不变,也没有谁能让文字和语言永远停留在今天不再发展。
其次,很多网络词语更能反映现代社会,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是来去匆匆,所以会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合成为“喜大普奔”,会把“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缩成“十动然拒”,会把“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再拆穿了”缩成“人艰不拆”……这些网络语言的后面,不就是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体现吗?这样不但有趣味性,能帮助人们记忆理解,还能反映社会的词语,我们为什么要视之为洪水猛兽呢?如果这些网络语言能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学生对语言对语文的兴趣就不会是现在让人难堪的境地了吧。
再次,网络语言还能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很多网络词语都是由普通人创造出来的,他们创造出来的网络词语,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用戏谑的态度调侃房价物价高涨唯独工资不涨的生存状况,让人在一笑中,对他们的无奈和挣扎或感同身受,或刻骨铭心。“屌丝”,细推究,这是一个不大文雅的词,但至现在,这个词已是深入人心。在到处是牢骚的环境中,“屌丝”把80后在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下,没房没钱没车就没女朋友的无可奈何,把80后对现在社会的困惑,都化作了自嘲,击中了多少“拼不了爹”的80后!“女汉子”,在调侃女性的剽悍的后面,是在肯定女性的独立,“女汉子”这个词后面,还可以看到剩女的问题,而剩女后面是女性安全感的问题,女性安全感后面是男性责任感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用网络语言,把一堂语文课和社会课堂联系起来,那为什么要拒绝网络语言呢?
文字和语言本就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产生发展的,如果网络语言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更何况,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激发。我们不能把课堂和社会割裂开来,不能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成天摇头晃脑地念“之乎者也”。
当然,肯定某样东西,不代表就要全盘接受,也绝对不能全盘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任何事物在发展中的法则,网络语言也是如此。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传授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而绝对不是强行干涉他们,不准他们用网络语言,要求他们必须用传统的规范语言。
每一个网络词语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时间的检验下,意义不大,没什么内涵的网络语言就会被人遗忘,而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也就会慢慢地成为规范语言了。
所以,对待网络语言,不用去担心会冲击传统语言,要相信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不要去一味迎合,网络的节奏太快,不仅是来得快,消失得也很快,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追赶上。我们需要的是对语言的鉴赏和辨别能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等待。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