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问题

2016-12-29崔雅满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而又不得不为之时, 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学习倦怠。由于之前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和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诱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状态较为普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有关条例,大学生辅导员应当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加快落实学业辅导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困境的调查研究,对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处理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探索了方向。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开展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业及未来迷茫而目标缺失

经历了紧张的高中阶段的大学生,在通过高考的残酷筛选后都会产生松懈的情绪,当他们在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进入全新的领域后,由于认知的片面,不少学生会对本专业不认可,进而缺乏信心,对专业知识产生畏难情绪而逃避不学;同时,在大学失去了家长的监督,又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规划和人生指引,受困于紧张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待遇的大学生可能会从心理上不认可自己从而“破罐子破摔”感到迷茫和绝望。

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产生惰性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上大学使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第一次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钱财,由于以前都是由家长做主,使得他们养成了依赖性、习惯性惰性,导致遇事没有主见,原则性不强;还有对大学的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又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放松自己,对任何事都无兴趣、无动力,产生惰性后就更加不可能专心在自己的学业上面,至于考试,那更是只希求老师高抬贵手给个及格马虎应付即可,由此荒废学业。

三、个人自制力不足易上网成瘾

大学生上网本来是件好事,无可厚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查找信息,获取广泛的文化、生活、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但正是由于网络内容覆盖面广的特性,对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导致学生极度迷恋,往往不知不觉沉溺其中,欲罢不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学生长期痴迷其中,脱离社会现实,易导致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和威胁,并直接导致学业的荒废。

四、民族大学的特殊性

中央民族大学是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是中国唯一具有56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因此在招生生源上存在着政策倾斜;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经济、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并不优秀,常常出现上课听不懂,平时不抓紧,考前难复习的困顿情况。这对辅导员开展学业辅导工作而言也是个艰巨的挑战。

造成学生学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连续性,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注重学业辅导,提高学生认识,使其自觉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

五、指导学业规划,正确对待学习

高校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努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业规划。大学的学习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也不是所有学生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匹配的学习计划。最好从学生进入大学,就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将职业规划渗透到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中,当明确了目标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对应的学习和实践计划,让学生了解“为何去学,如何去学”确定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盲目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督促自我管理,杜绝产生惰性

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追求享乐的心态、就业中的不正之风等与学生的学业倦怠有重要的关系,而大学生还处在广泛吸收知识的阶段,不应该由于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和灯红酒绿的诱惑而迷失自己。作为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督促他们加强自我管理,明辨慎独,审思笃行,尽可能地减少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并加强监督引导,避免学生产生惰性而不求上进。

七、正确引导上网,预防上网成瘾

有的同学没能正确的认识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不但没能利用网络促进自己的成长,反而因为过于沉溺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发展到犯罪。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面对网络游戏,辅导员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堵不如疏,应该定期召开班会,加大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网络时代,辅导员应该牢牢把握网络的特点,发挥它的优势,利用大众网络,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势对大学生成才做到理论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启迪,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八、开拓“1+1”帮扶,促进良性竞争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帮互助,解决部分民族地区大学学生基础薄弱,上课难听懂的问题,形成“你困难,我帮扶”的良好风气,辅导员应该组织开拓“1+1”学习帮扶活动,号召班委发挥带头作用,结对共建,利用平时及课后空闲时间开展帮扶活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向所在院系申请定期自习教室用以帮扶活动,补齐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短板,促进学风建设和班级团结。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