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浅析

2016-12-29王潇爽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往往与社会经济模式相对应,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和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指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并指出应从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这四个方面解决以上问题。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以高等教育者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的,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活动。早在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很多国家已意识到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体制阻碍着国际互通。1999年6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在波伦亚与欧洲29个国家教育部长一同,就教育国际化和人才无障碍流动签署了波伦亚宣言,并称在2010年以前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s,即EHEA)。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与社会经济模式相对应,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1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毛入学率是40%,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由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省级政府为主。这种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家建设布局,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2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显著特征是过于强调集中和统一,与计划经济特征一致。高等院校自身和高等院校上级主管部门,均未摆脱“指令性指标”,“调节性指标”,“特批性指标”的工作方式,政府职能机构对高等学校通过立项审批、评估等方式干预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位授予,专业设置等工作,使得高等学校过多依赖政府,这种统一的模式化管理,也束缚了高等学校自身优势的发挥,挫伤了高等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制约了高等学校自主改革与创新的活力。

管理方式单一。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普遍落后,管理按照行政化模式进行,执行过程中仍习惯于按照传统经验解决问题,使得学术研究和探索遭到忽视,学生日常管理停留在规则管理层面,得不到个性管理。未发挥工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群体组织的作用,在学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民主化程度较低。

管理缺乏科学。高等学校陷入追求高层次、综合性大学的盲目比较之中,未考虑师资力量,学生就业需求,一味扩大占地面积,增加硬件投入,致使高等教育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教育资源浪费,陷入发展僵局。同时,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队伍配置不合理,管理人员对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参与度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理科院校获得的优秀资源明显多于文科院校,东西部地区的学校资源与录取学生比例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出现部分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部分专业就业前景较差,部分专业工作岗位招不到人的现象。此外,高等学校资金绝大部分靠政府拨款,未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导致高等学校管理后劲不足。

3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四点建议

高等教育管理市场化。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管理要简政放权,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省级或国家级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健康管理和后勤保障的专门服务中心,该中心独立于政府和高等学校,只在政府的政策约束下市场化网络化运营,可提高学生管理的服务能力,达到规范化管理和个案管理相协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引入市场化理念,可增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避免片面追求规模,重复办学。同时,通过吸纳社会投资,使高等学校建设的部分经费来源从政府拨款中抽离,解决高等学校建后经不足的问题。此外,在教师聘用、研究人员和学生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咨询专家的聘请上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民主化。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群体组织的力量,不仅在教学管理等评估环节起到重要作用,还要在学校建设,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建立,招生就业等重大事情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充分渗透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使在校的每个人感受到“学校发展人人有责,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高等教育管理者应顺应时代步伐,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熟练掌握新型管理工具。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人才时既要求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还要求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实时拓宽和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视野和技能水平。在现有的网络化办公、网络宣传、网上选课等信息化高等教育和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其能互联互通,以达到综合、动态管理的目的。

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高等学校要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公益组织等群体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各项建议。通过政府税收政策和学校基础设施开放等优厚条件,刺激用人单位招聘实习生和毕业生的积极性。此外,与用人单位建立互评机制,将学生实习能力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项必要指标,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方向。

4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过于强调集中和统一,限制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招生分配、教学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应结合我国国情,分权与集权相结合,加强学校自主办学能力,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