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大学物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2016-12-29贺颖
本文从宏观角度梳理了《大学物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改革背景、改革意义、改革着眼点、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下,很多高校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趋于完善,《大学物理》信息化教学改革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我们再一次梳理,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始终明确目标、创新思维、理清思路,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依据。
1.改革背景
教育部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此文件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将新技术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为此教育部鼓励全面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这一系列文件说明我国对高教界课程建设非常重视,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规模也迅速扩大。因此,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适时地改革《大学物理》的教学是符合新一轮课程建设的要求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2.改革意义
《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省级、国家级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形成了很强的发展势头。而新一轮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也对高校物理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专业课的掌握,注重《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比较完整的体系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突出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物理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逐步普及全国各大高校及中小学教学中。无论是教育学者、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师,都着眼于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和学生的信息化“学”,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要求。在这样的趋势和氛围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逐步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大学物理信息化教学改革之路。
3.改革着眼点
现阶段的信息化改革已不限于课堂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这么简单,而是将整个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内外。
目前,很多高校已成功尝试将课程与互联网结合,以开设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将《大学物理》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对《大学物理》课程“教”与“学”的新要求。笔者借鉴到西部某大学的电磁学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成功经验,其整体宗旨注意突出课程建设的特点,使该课程在一定范围内或者某一方面有特色,其网站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交流平台。实践表明,精品课程建设无论是对硬件教学设施建设、对师资力量建设、而且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逐渐在全国教育界兴起的“慕课”成功创造了一个无缝联结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学环境,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两端的教者和学者无距离联系起来,同时给教者和学者提供便利,满足多人群对多学科的学习需求。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对教育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对学习者的学习管控能力提出了挑战。假以时日,慕课这种形式只要在教学输入端、学习输出端都能分别掌握更有效、更易于双方接受的范本,一定会得到更大推广和应用。
4.改革需注意的问题
在对精品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存在旧有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及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基本围绕着传统的课堂内外一体化(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融合信息化技术对学习的成效展开的,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慕课,暂不作研究)。笔者将几个典型问题总结如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科学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能力培养;如何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系统(过程评价标准,配套的练习)等。
我们知道,如果不及时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将无法适应和满足现行高校对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将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就业率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大学物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真正实现与新课程标准和新一轮高教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还必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者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