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12-29孙健李雅茹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多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平台都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特征外,又增加了新的特性。但是网络给当前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进步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境。因此,本文拟从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入手,就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论述。
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网络技术最频繁的年龄群体是18-26岁的人群,其主体也就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有学者据此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通过相关网络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控制,从而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因此,这也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的特征和发展前景,用全面的、创新的方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的互动开放性、云服务器中的大量信息,使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的空间得以拓展,也使得在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但网络上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对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为此,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都针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不少努力和尝试,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于网络环境和网络工作形式认识不足。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逐渐开始利用网络为日常工作提供方便。据调查,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利用网络开展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比如在期刊网研究文献资料、利用视频会议网络授课等形式加强互动沟通,但仍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意识不强。因此,网络优势难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高校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对于校园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监管力度不够。必须承认,我国目前工信部门等机构对于互联网的监控手段及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各种非法信息、反动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网络,对于高校学生有着许多不可言喻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最近由百度搜索引擎引发的“莆田系医院”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死亡的案件,更是为互联网信息监管敲响了警钟。加之多数高校都有校园贴吧、论坛,但多数高校不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这些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威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效应,网络中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导致社交意识的淡薄。
第一,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效应。网络是全球化的,信息没有国别与地域之分,覆盖全球。在网络运用过程中,网络资源信息的传播应用被政治经济发达的国家所 霸权。现如今,具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向世界传播他们的信息,包括价值观以及其传统文化等,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严峻的考验。
第二,网络中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导致社交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为沉浸在社交软件而逃避现实社交。多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却因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也有的学生一味地在网络游戏、小说中寻求存在优化 。这些都造成了高校学生个体主义过度增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第一,要不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做到将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突出教育的有效性;其次,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要做到预防在先,对于网络中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防患于未然,通过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讲授课程及其内容;同时可以选择性地搭建一个师生互动教育平台,体现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变相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双向互动的趋势发展。
第三,要健全机制,凝聚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即成立由学校党政班子牵头,由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建章立制,处理问题;同时,完善学校相关规定条例,形成依规办网、依规管网、依例用网的机制,并注重校园网络运营的管理和维护,防范和控制不良信息传播。
总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的要求。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6年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索研究”,2016年和谐社会理论研究项目“微文化生态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路径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